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经手术、CT引导穿刺病理和临床证实的HCC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肝细胞性肝癌多层螺旋CT。结果80例共发现病灶96个,平扫80个病灶中低密度75个,5个病灶呈稍高密度,44例伴有肝硬化及腹水表现,动脉期96个病灶中高密度强化31个,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58个,低密度病灶7个,5例有肿瘤包膜,门静脉期89个病灶呈低密度75个,等密度5个,高密度2个,25例可见到门静脉、下腔静脉侵犯及癌栓。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HCC的特征,对HCC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术后经门静脉区域灌注化疗对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pring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所有检索均截止至2012年1月10日。检索所有有关肝癌术后区域灌注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筛选和提取资料,并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手术切除组相比,术后区域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降低近期复发率,术后1年复发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CI)为0.48(0.39
简介: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编码基因EPHX1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枪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f)(间(CI)。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EPHX1337T〉C多态位点的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YST)的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vsTT)的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VvsCT/TT)的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VSA)的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EPHX1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凶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简介:摘要PHC的形成是多基因、多步骤,并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作用影响的结果。PHC的发生与其易感相关基因的SNP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DNA损伤修复基因、药物代谢酶基因等方面。其中,XPD是核苷酸切除修复家族中重要成员,为多功能基因;而CYP2E1、GSTM1是致癌物代谢的一相酶和二项酶,参与多种致癌物的代谢活化过程。XPD、CYP2E1及GSTM1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多种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间存在密切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肝细胞癌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建立判别诊断函数。方法收集30份肝癌患者呼气样品,收集27份肝硬化患者和36份健康人的样品作为对照,同时收集周围空气作为参照。用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phy,GC)/质谱(massspectrometry,MS)联用仪检测分析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筛选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诊断函数并通过留一法进行交叉验证,最后研究该函数对肝硬化患者的分类情况。结果筛选了3-羟基-2-丁酮、苯乙烯和癸烷作为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标志物,用它们建立判别函数,对肝癌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6.7%(26/30)与91.7%(33/36);通过交叉验证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83.3%(25/30)与91.7%(33/36);9/27(33.3%)肝硬化患者被诊断为肝癌。结论用3-羟基-2-丁酮、苯乙烯和癸烷建立的呼气判别函数,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简介:摘要代谢因素与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细胞癌有一定关联,糖化白蛋白(GA)作为不受血红蛋白代谢影响,而受到白蛋白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影响的血糖控制指标,用来探讨其与HBV相关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相比,血清GA水平在HCC组中显著升高;G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ST、ALP等存在显著相关性;GA高水平可增加HBV感染人群患HCC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80%以上,大多经过隐匿,确诊时约2/3的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总体5年生存率不超过15%,而可以手术的患者中,大部分都会复发,这部分患者大都经过术后一线化疗,二线治疗NCCN指南中多西他赛为标准治疗,但有效率不高,尤其其毒副反应较重,部分老年患者不能耐受,随着肺癌新的有效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综合治疗的进展,其治疗效果得以改善,尤其培美曲塞投入临床后,给老年患者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本研究探讨培美曲塞单药化疗治疗老年术后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腺癌)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经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老年术后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腺癌)患者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68岁。单药治疗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6例中完全缓解病例1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19例,进展12例,疾病控制率66.7%(24/36)。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3.4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下降、贫血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培美曲塞单药治疗老年术后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腺癌)疗效确切,耐受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