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21.3-2022.3收治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n=30),另一组为研究组(n=30)。对照组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出现有效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巴氏(Barthel)指数评分出现有效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螺旋刀片型PFNA治疗发挥着明显效果,通过该方式,有利于将对手术相关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有效缩短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关节松动手法产生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坚持奇偶数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前者采用常规康复锻炼、后者采用常规康复锻炼联合关节松动手法的治疗模式。比较两组疼痛情况、踝关节功能。结果:结合数据结果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更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期间应用关节松动手法,能够与常规康复锻炼发挥协同作用,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疼痛,还可以加快踝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时滑动加压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2023.01-2023.12期间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数字表分成各40例的两组,均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滑动加压技术,对照组未采取滑动加压技术。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与术后4周时骨折端分离距离均比对照组小,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时运用滑动加压技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诊断在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2022年2月至2023年的2月50例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以及足正斜位X线检查。选取患者的阳性符合率、漏诊率以及错诊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X线诊断符合率较高,踝关节正侧位阳性诊断准确率高于足正斜位X线检查,漏诊率以及错诊率低于足正斜位X线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诊断在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中诊断价值较高,踝关节正侧位X线更能够明确是否出现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在临床诊断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时可优先选择X线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诊断在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2022年2月到2023年的2月50例疑似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对50例患者分别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以及足正斜位X线检查,并与多层螺旋CT检验结果进行对比。选取患者的阳性符合率、漏诊率以及错诊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X线诊断符合率符合率较高,阳性诊断率95.83%(46/48),漏诊率2.17%(1/46),符合率90%(46/50),踝关节正侧位漏诊率以及错诊率低于足正斜位X线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诊断在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中诊断价值较高,踝关节正侧位X线更能够明确是否出现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在临床诊断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时可优先选择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院内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骨科护理临床路径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的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分别为3.21 ± 0.75和5.48 ± 1.12分,而研究组分别为2.87 ± 0.64和4.92 ± 1.08分。研究组的关节活动范围为52.17 ± 6.32°,步态功能评分为8.95 ± 1.2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9.12 ± 1.55分,而对照组分别为45.63 ± 5.21°、7.82 ± 1.15分和8.34 ± 1.42分。两组在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基于骨科护理临床路径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促进功能的快速恢复。因此,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