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是一组由免疫等多因素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恶性肿瘤是IBD患者第二大死亡原因,包括肠道肿瘤和外肿瘤。目前IBD患者发生外肿瘤的风险及相关机制仍然未知。既往研究发现UC和CD在外肿瘤发病风险上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文将概述IBD的外肿瘤总体发病风险,并阐述IBD及UC和CD在多系统外实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发病机制、监测方案等,为IBD患者外肿瘤的预防、监测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肠外肿瘤 肺癌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类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慢性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该病累及肠道者被命名为型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除此之外,白塞病还存在第Ⅱ型表现,即仅有典型肠道溃疡。白塞病与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其他有肠道表现的免疫系统疾病等鉴别困难,且目前对白塞病的治疗认知有限。因此,通过证据检索和循证判断提出白塞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肠白塞病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神经修复方式的游离趾侧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拇、手指指腹缺损伴骨或(和)屈肌腱外露39例,其中男31例,女8例,平均年龄36(17~59)岁。拇、手指指腹缺损大小1.0 cm×1.2 cm~2.6 cm×4.0 cm。均在清创后采用个性化神经修复方式的游离趾侧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供区21例直接缝合,18例无法缝合者先缩小供区创面,剩余创面12例采用人工真皮修复,6例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拇、手指屈指和伸指功能,伤口有无感染,皮瓣有无坏死、疼痛,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耐受性,观察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供区足部运动功能。结果本组39例中,38例皮瓣成活,皮瓣愈合良好,1例皮瓣发生坏死,通过指掌侧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成活。术后随访1~3(平均1.8)年,随访截止时间至2021年6月。所有指腹皮瓣无疼痛,纹理及质地与该手指邻近的皮肤接近,皮瓣TPD为4~10 mm,皮瓣瘢痕VSS评分平均为0.6分,VAS评分平均为0.3分;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34例,良4例,差1例。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供区趾TPD为4~7 mm,VSS评分平均为1.2分,VAS评分平均为0.6分;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个性化神经修复方式的游离趾侧皮瓣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理想方法,既可以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恢复指腹的外观及感觉,又供区隐蔽,损伤小,且对供区趾趾腹感觉影响较小,对供区趾外观、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等均无影响。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拇指 手指 指腹缺损 神经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2019年5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1例左足部多发跖骨伴软组织缺损患者,通过动脉嵌合折叠腓骨瓣方式一期重建多跖骨、足部前横弓及软组织缺损。术后2年随访,重建足弓弧度完好无塌陷,无关节炎病变,跖骨高度、弧度及宽度与健侧接近,皮瓣及足底皮肤光滑无磨损及破溃,行走、跑步及单足负重无障碍,能够继续从事重体力工作。

  • 标签: 腓动脉 腓骨瓣 嵌合移植 多跖骨 前横弓缺损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踝关节骨折的亚急性下胫损伤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足踝外科手术治疗的14例伴有踝关节骨折的亚急性下胫损伤患者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17~61岁,平均35.9岁;Danis-Weber分型:B型6例,C型8例;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前外旋型6例(4例为Maisonneuve骨折)。下胫处理方式如下:下胫螺钉固定11例,Tightrope弹性固定1例,下胫螺钉联合Tightrope混合固定1例,下胫融合1例。术后观察并发症,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24~85个月(平均46.8个月)。9例(包括1例混合固定)取出下胫螺钉(1例取出所有内固定手术后伤口感染,2例出现下胫分离,5例踝关节退变,1例出现腓骨骨不连)。3例患者未取出下胫螺钉(2例螺钉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下胫分离)。VAS评分从术前(6.8±0.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4±1.3)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从术前(35.3±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6.8±1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OFAS的踝-后足评价:优8例,良4例,可2例。结论伴有踝关节骨折的亚急性下胫损伤手术重新稳定下胫和踝关节,中期疗效良好,疼痛和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 标签: 踝损伤 韧带,关节 骨折,连接错位 骨折固定术,内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19.62,P值均<0.001)。结论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踝损伤 外侧韧带,踝 慢性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 撕脱骨折 距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6~53岁。术前于患趾同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浅动脉穿支穿出点并于体表标记。手术于脊椎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扩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2.5 cm~12.0 cm×3.0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以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向胫侧平移2 cm为皮瓣轴心线,以轴心线中点附近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设计浅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13.0 cm×4.0 cm,游离蒂部时切取部分深筋膜。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穿支数目、类型及皮瓣切取时间,测量穿支血管蒂长度及穿支直径。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随访记录皮瓣的色泽、质地、弹性,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供区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末次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并计算优良率。结果术中共探及浅动脉穿支13条,均为肌间隔穿支,穿支直径0.3~0.5 mm;血管蒂长度2~5 cm。皮瓣切取时间11~26 min。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9~18 d,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6~1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11例患者外形无明显臃肿,另外2例患者因外观臃肿,Ⅱ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站立功能;供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表示满意。末次随访,皮瓣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2例、S2级者9例、S1级者2例;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7例、良者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较为恒定,皮瓣薄且耐磨,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拇趾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创伤和损伤 拇趾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炎性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时,选择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镜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进行研究,录入120名临床疑似为炎性病的患者进行分析,医务人员确诊患者为炎性病症状,并按照要求开展治疗工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由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常规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存在炎性病症状,在确认患者的病情后,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镜检查以及螺旋CT检查确认患者最终的检查结果,并分别对上述检查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医务人员经临床检查确认患者的螺旋CT诊断准确度高,能够基本判断患者的病情,其诊断结果与患者的镜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相似度,组间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炎性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时,选择螺旋CT诊断方案,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

  • 标签: 螺旋CT小肠造影 肠镜 炎性肠病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危重患者治疗中,评价内营养支持与外营养支持序贯治疗的效果。方法: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从本院收治的危重患者中抽取60例进行研究对象,回顾病例,以不同的治疗形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前者用内营养支持,后者用内营养支持与外营养支持序贯治疗,针对两组营养指标、并发症率进行对比。结果:(1)2组患者营养指标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序贯 危重患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一定标准,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46例危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一组为参照组,有23例病人,给予内营养支持;另一组为试验组,有23例病人,给予内营养支持+外营养支持。评估并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与参照组的总蛋白、前清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与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危重病人 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趾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侧皮瓣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侧皮瓣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瓣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瓣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瓣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皮瓣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皮瓣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小面积趾侧皮瓣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V-Y推进皮瓣 趾腓侧皮瓣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以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方法。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取成人下肢标本12例,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氧化铅及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数量、外径、走行及分布,小腿后外侧区皮肤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交通吻合情况,观察动、静脉与神经营养血管之间的血供关系;设计并应用以动、静脉为蒂跨供区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9例,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12侧成人下肢标本中,动脉发出穿支共65条,每侧(5.41±1.00)(4~7)条,其穿深筋膜处直径为(1.07±0.36) mm。穿支多集中分布距外踝4.0~11.0 cm、16.0~21.0 cm及24.0~27.0 cm 3个区段内,分别占穿支总数的48%、24%、17%,穿支外径分别为(0.92±0.26)(0.56~1.68) mm、(1.32±0.38)(0.60~2.14) mm和(0.98±0.28)(0.62~1.36) mm,穿支血管蒂长分别为(3.91±0.96)(2.15~5.78) cm、(5.34±0.50)(4.01~5.85) cm和(3.31±1.15)(2.16~5.66) cm。此3个区段穿支恒定出现,且管径均≥0.5 mm,蒂长为(4.19±1.16)(2.15~5.85) cm。小腿后外侧区域皮肤血管网主要由真皮下血管网和深筋膜层血管网2层血管网构成。小腿后外侧区域深筋膜血管网可看到3条明显纵向链式吻合,包括内侧神经营养血管链、小隐静脉-神经交通支血管链及外侧神经营养血管链,接受来自动脉穿支的营养血供,动脉穿支链之间也形成纵向与横向吻合。临床应用中9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均得以修复,复合组织瓣成活,无感染及坏死,术后功能及外形良好,供区外观良好。随访12个月~3年,患者行走正常。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定,优5例,良4例。结论以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血供充分,切取面积大,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腓血管 跨供区皮瓣 足踝部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联合分离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取短肌腱移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骨膜移位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28%较之对照组80.00%总有效率高(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0.25±5.11)d较之对照组(93.35±8.86)d短(P<0.05)。结论:采取骨膜移位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联合分离的效果优于短肌腱移位治疗,治疗优良率高,并且可以可加快术后骨折的愈合速度。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短肌腱移位 骨膜移位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短综合征(SBS)是一组由于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患者营养需要或儿童生长需求的吸收不良相关症候群。虽然该病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SBS的轻重程度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发病及残留小肠的长度。成人与儿童在常见病因上存在明显差异。充分认识其原发病因,从源头上干预和治疗,是预防和减少SBS的重要策略。本文总结了SBS的常见病因,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短肠综合征 病因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