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简介: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ofmicrocirculatoryresistance,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M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错过时间窗(〉12h以上)15d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84例,择期行PCI治疗后,对其IMR进行测定。以IMR=25U为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微循环正常组(n=38),微循环异常组(n=46),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对可能影响IM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微循环异常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脑钠肽、肌酐浓度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危险因素(OR=2.365,95%CI:1.852~6.025)。微循环正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M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是否有微循环功能障碍。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3月,选择76例OPCAB,于手术当天清晨及术毕进入恢复室时取静脉血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术后血样处理选用含肝素酶的测定杯消除残余肝素对结果的干扰,观察TEG中的R时间,K时间,α角,MA,A30,CL30,LY3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前后K时间和α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R时间、MA、A30和CL30均减小,而LY30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均未出现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出院顺利。结论OPCAB患者术后呈高凝状态,且纤溶过程相对亢进。
简介:目的为壁冠状动脉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为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家猪心脏塑化染料灌注,10%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显示壁冠状动脉,测量数据,并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犬的壁冠状动脉分析比较。结果家猪壁冠状动脉出现率为50.0%,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壁冠状动脉出现率为15.0%、27.5%。前室间支壁冠状动脉近端径(1.96±0.71)mm,远端径(1.52±0.80)mm,长度(9.19±6.58)mm。总壁冠状动脉长度(9.20±4.99)mm。一支血管上可出现1-2处的壁冠状动脉壁。壁冠状动脉可以扭曲和发出细小的分支血管。结论家猪可以作为动物模型研究壁冠状动脉,但犬比家猪更为适合。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病变血管共58支,B型病变49处,C型病变13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处,共置入支架64只。置入左前降支27只,左回旋支13只,右冠状动脉24只。DeNovo支架置入44只,Suboptimal支架置入15只,Bail-out支架置入3只,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2只。结果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4%。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86.5±7.8)%,术后残余直径狭窄(5.1士10.3)%。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研究其护理效果,为医学提供临床借鉴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45例,对其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施行该手术前、后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了解病人病情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宣教,让病人熟悉手术过程及步骤,术中配合技术娴熟,做好感染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t=9.51,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t=13.79,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2=17.21,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