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索IL-6在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产妇行分娩手术后弃用的新鲜正常胎儿脐带,分离培养原代细胞的第2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是否为HUVEC后,取2批第3~5代HUVEC,用于后续实验。将第1批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将第2批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完全培养液,其余各组细胞还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IL-6。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6组HUVEC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6组HUVEC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阳性表达,并计算双阳性细胞数占凝血因子Ⅷ阳性细胞数的比值(以下简称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样本数为6;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6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和α-SMA蛋白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第2天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边形,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为HUVEC。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6组细胞随IL-6浓度的逐渐增加,其形态向长梭形变化,细胞间连接减少或消失、间隙变大。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显著增高(P<0.01);与5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P<0.01);与1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P<0.01);10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均显著高于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P<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P<0.01)。分组培养后72 h,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细胞 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1.391±0.026比较,10 ng/mL IL-6组(1.185±0.063)、25 ng/mL IL-6组(0.717±0.078)、50 ng/mL IL-6组(0.293±0.064)显著降低(P<0.05);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P<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P<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IL-6作用于HUVEC后,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呈浓度依赖性表现为间质细胞的特征。炎症因子可促进EndMT进程,成为调控组织纤维化机制的重要因子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中铁调素(HAMP)变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铁调素敲降和过表达的慢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转染72 h。实验组分为4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铁调素过表达组(HAMP+组)及其对照组(Cont+组),铁调素敲降组(HAMP-组)和其对照组(Cont-组)。间接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分组同血管内皮细胞分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铁调素蛋白(HAMP)、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和CD63、成骨细胞蛋白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检测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中,HAMP+组铁调素蛋白表达(1.21±0.02,t=5.80,P<0.05)高于对照Cont+组。HAMP-组铁调素HAMP-组蛋白表达(0.76±0.02,t=6.56,P<0.05)低于对照Cont-组。共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蛋白ALP、OCN、RUNX2表达,在HAMP+组成骨细胞中(1.07±0.01、1.61±0.03、1.94±0.01,t=313.40、184.30、309.50,P<0.05)高于Cont+组;在HAMP-组中蛋白表达低于对照Cont-组(0.70±0.05、0.74±0.01、0.75±0.01,t=3.52、15.90、17.67,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内铁调素表达量改变会对成骨细胞产生影响,机制可由"铁调素-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途径驱动,提示了铁调素对骨代谢的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素相关抗菌肽(CRAMP)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成体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高糖刺激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不同浓度小鼠重组CRAMP(0.15、0.5 mg/L)蛋白处理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KK-8)染色检查细胞增殖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的水平;采用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基质胶检测小管形成和小管数量、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检测NO的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结果高糖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52.2±5.4)%比(100.0±7.3)%],0.15 mg/L CRAMP组和0.5 mg/L CRAMP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高糖组[(72.0±3.4)%比(84.2±5.8)%比(52.2±5.4)%(F=75.300,P<0.001)]。高糖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0.5 mg/L CRAMP组[(239.1±32.1)μg/L比(22.1±3.7)μg/L比(84.6±9.4)μg/L](F=197.300,P<0.001)。高糖组细胞活性氧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0.5 mg/L CRAMP组[(20.8±2.4)比(4.8±1.7)比(10.2±1.5)](F=105.700,P<0.001)。高糖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0.5 mg/L CRAMP组[(21.2±3.1)%比(2.2±0.6)%比(9.5±1.2)%](F=141.900,P<0.001)。高糖组小管长度和数量低于对照组和0.5 mg/L CRAMP组[(87.8±9.1)μm比(337.0±37.2)μm比(206.5±16.3)μm(F=160.800,P<0.001)及(9.1±1.9)个/视野比(22.0±3.4)个/视野比(16.8±2.2)个/视野(F=36.200,P<0.001)]。高糖组细胞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0.5 mg/L CRAMP组细胞一氧化氮水平高于高糖组[(0.25±0.05)比(1.05±0.16)比(0.75±0.06)](F=83.200,P<0.001)。高糖组细胞内皮型eNOS的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低于对照组,0.5 mg/L CRAMP组细胞内皮型eNOS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高于高糖组[(0.07±0.03)比(0.81±0.05)比(0.54±0.07)(F=275.700,P<0.001)及(0.11±0.07)比(1.00±0.22)比(0.57±0.12)(F=50.600,P<0.001)]。结论CRAMP蛋白可通过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介导的一氧化氮信号抑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杨梅苷对高糖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其中杨梅苷组细胞在含杨梅苷的高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分别采用pcDNA和pcDNA-circZNF292转染HRMECs后使用含25 mmol/L D-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培养24 h,作为pcDNA组和pcDNA-circZNF292组。分别采用siR-NC和siR-circZNF292转染至HRMECs后加入含50.0 μg/ml杨梅苷和25 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作为杨梅苷+siR-NC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ircZNF292和miR-23b-3p的基因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ircZNF292与miR-23b-3p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蛋白(bax)蛋白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细胞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SOD活性值以及circZNF292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707、111.835、74.515、109.651、135.020、219.919、116.304,均P<0.001)。随着杨梅苷剂量的逐渐增加,细胞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SOD活性值和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不同剂量杨梅苷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转染野生型载体WT-circZNF292细胞中,miR-23b-3p组细胞中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为0.35±0.03,低于miR-NC组的0.9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7,P<0.001)。与pcDNA组比较,pcDNA-circZNF292组细胞中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DA浓度明显升高,miR-23b-3p相对表达量、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SOD活性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比较,杨梅苷组和杨梅苷+siR-NC组miR-23b-3p、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MDA浓度明显降低,circZNF29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SOD活性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杨梅苷可通过调控circZNF292/miR-23b-3p表达而抑制HRMECs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高糖诱导的HRMECs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7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的凋亡中的表达及阿魏酸(FA)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PMVECs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用不同剂量(0、0.1、1、10、100 mg/L)的FA刺激PMVECs 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选择合适的FA浓度进行后续试验。将PMVECs分为对照组、LPS组、FA低剂量组(LPS+0.1 mg/L FA)、FA中剂量组(LPS+1 mg/L FA)、FA高剂量组(LPS+10 mg/L FA),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各种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Bax蛋白、Bcl-2蛋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7确定FA对PMVECs凋亡的影响。将PMVECs分为对照组、LPS组、LPS+FA组(LPS+10 mg/L FA)、LPS+FA+inhibitor NC组、LPS+FA+miR-17 inhibitor组,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及凋亡蛋白、miR-17的表达以确定FA的作用靶点。结果100 mg/L FA不适合。LPS组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Bax增加,Bcl-2蛋白、miR-17减少(P值均<0.05),FA低、中、高剂量组细胞较LPS组凋亡率、Caspase-3、Bax减少,Bcl-2蛋白、miR-17增加(P值均<0.05),且FA高剂量组凋亡率较低FA剂量组减少(P<0.05)。LPS+FA+miR-17 inhibitor组较LPS+FA+inhibitor NC组的miR-17表达低,且凋亡率、Caspase-3、Bax高,Bcl-2蛋白低(P值均<0.05)。结论LPS导致的炎性状态能抑制miR-17的表达,从而导致PMVECs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7表达减少从而介导Bax、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减少有关,FA可以直接上调miR-17的表达,减少Bax、Caspase-3,增加Bcl-2的表达,最终减少LPS诱发的PMVECs凋亡,提示一定浓度的FA可能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有效药物。
简介:目的:观察tumstatin肽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umstatin肽抗视网膜内皮细胞迁移的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测定tumstatin肽(T8肽)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下RF/6A细胞(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检测T8肽对VEGF刺激后15,30,45,60min的RF/6A细胞P38MAPK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Tumstatin肽对RF/6A细胞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可抑制VEGF对RF/6A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正常情况下,RF/6A细胞无P38MAPK蛋白的表达,但VEGF可诱导其表达P38MAPK蛋白,而tumstatin可抑制VEGF诱导的RF/6A细胞P38MAPK蛋白的表达(加入20mg/LT8肽30,45,60min时蛋白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umstatin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其作用可能与P38MAPK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通透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IL-33组和LPS+IL-33组。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检测IL-33对RCMECs增殖的影响。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葡聚糖法检测4组单层RCMECs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4组RCMECs中血管内皮钙黏蛋白、Ras同源基因家族(Rho)成员A(RhoA)、磷酸化Rho相关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p-ROCK2)蛋白表达。高通量测序比较LPS组和LPS+IL-33组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10~50 ng/ml的IL-33对RCMECs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LPS组RCMECs通透性增加(相对灰度值1.404±0.029 比 1.000±0.200,P<0.05),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显著下调(相对灰度值0.429 5±0.012 9 比 0.594 9±0.014 2, P<0.05);而与LPS组比,LPS+IL-33组可降低RCMECs通透性(相对灰度值0.948±0.013,P<0.01),上调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0.549 1±0.012 0,P<0.005)。与空白对照组比,LPS组RhoA(相对灰度值0.211 4±0.009 9 比 0.135 0±0.007 6,P<0.000 1)、p-ROCK(相对灰度值0.656 3±0.013 2 比 0.503 6±0.036 2,P<0.000 1,)蛋白表达上调;与LPS组比,LPS+IL-33组RhoA(相对灰度值 0.157 7±0.010 7,P=0.000 2)、p-ROCK(相对灰度值0.427 7±0.003 8,P<0.000 1)蛋白表达降低。高通量测序发现,LPS组、LPS+IL-33组下调的差异基因与细胞骨架及Rho信号通路相关。结论IL-33可能通过抑制Rho/Rho相关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信号通路RhoA、p-ROCK蛋白表达,改善LPS诱导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高通透性。
简介:自20世纪70-80年代发现血管内皮细胞(VEC)能分泌前列环素、NO等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因子,人们对该细胞的功能有了全新认识.许多研究证实内毒素、免疫复合物、血流切应力、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可造成VEC损害,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烧(创)伤、脓毒症、MODS等病理生理过程与VEC损伤及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学者对VEC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对VEC损伤机制的认识,同时研究如何调控VEC功能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临床疾病.下面着重介绍近几年我们在烧伤及感染后VEC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转化应用的可能性.
简介: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的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例(其中烟台市烟台山医院3例、漳州市中医院2例、章丘市中医院1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大小、部位、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及方式等特征。采用门诊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病灶变化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6例患者中1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6例患者共检出125枚病灶,其中1例检出75枚。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融合病灶最大径为0.5~3.5cm。病变发生部位以肝右叶和肝被膜下多见。6例患者病灶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边界较清晰。4例患者病灶MRI检查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例患者病灶呈肝脏“包膜回缩征”。6例患者行CT检查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1例呈环状强化,5例基本均匀强化;所有病灶表现为延迟强化。3例患者部分病灶内可见静脉血管进入或通过病灶,血管腔正常或变窄。1例呈“棒棒糖征”。6例患者中,5例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转移癌,1例考虑肝胆管细胞癌。6例患者行肝脏肿瘤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肝脏EHE。2例肝脏EHE患者确诊后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其中1例初诊后2年行CT检查示肝脏呈“包膜回缩征”,初诊后4年行MRI检查示继发性肝硬化,另1例初诊后6年半复查CT示肝硬化。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4年复查CT示肝左叶肿瘤复发,随访1年半年肿瘤无明显增大,后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随访半年无异常。另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4、5年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肝内单发或多发结节,CT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是肝脏EHE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简介:目的分析高表达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1,SIRTl)对高糖高脂培养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isletendothelialcells,IEC)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合成含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小鼠SIRTl基因重组质粒,以Lipofectamine2000转染IEC后以高脂或高糖高脂处理48h。高脂组以0.5mmol/L棕榈酸处理;高脂高糖组以33.3mmol/L葡萄糖+0.5mmol/L棕榈酸处理。应用Westem印迹法检测SIRrll基因转染效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eNOS的基因及蛋白水平;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NO的水平。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高脂培养IECeNOS基因及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但高脂高糖环境下,eNOS的基因及蛋白水平明显下降。高表达SIRT1不仅可升高高脂培养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且可升高高脂高糖培养内皮细胞eNOSmRNA及蛋白表达。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高脂培养使内皮细胞分泌NO水平明显下降,高糖高脂培养使内皮细胞NO水平进一步下降,高表达SIRT1不仅可升高基础状态下内皮细胞的NO水平,且可升高高脂、高脂高糖培养内皮细胞的NO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RT1可改善高糖高脂培养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表达及活性,使内皮源性NO分泌增加,因而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在糖尿病的药物开发、基因治疗及胰岛移植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VEGF组细胞应用VEGF处理24 h;将VEGF组培养的细胞分为4个亚组,分别将阴性对照(miR-NC)、miR-338-3p拟似物、miR-338-3p拟似物+pcDNA、miR-338-3p拟似物+pcDNA-TCF4转染至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后用VEGF处理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中miR-338-3p和TCF4相对表达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生率以评估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338-3p与TCF4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增生标记蛋白细胞增生核抗原-67(Ki-67)、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GF组细胞中miR-338-3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CF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增生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细胞中Ki-67、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ax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VEGF+miR-NC组比较,VEGF+miR-338-3p组细胞增生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中Ki-67、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338-3p可靶向结合TCF4;与VEGF+miR-338-3p+pcDNA组比较,VEGF+miR-338-3p+pcDNA-TCF4组细胞增生率显著升高[(56.48±13.20)% vs.(96.24±16.24)%],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30.59±3.57)% vs.(12.36±1.29)%],细胞中Ki-67、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41±0.11 vs. 0.96±0.19;0.44±0.10 vs. 0.97±0.20;0.55±0.12 vs. 0.98±0.15),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87±0.13 vs. 0.42±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00、14.408、7.516、7.111、6.715、7.927,均P<0.01)。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负向调控TCF4在细胞中的表达量,从而抑制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诱导细胞凋亡。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黏液表皮样癌(MEC)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6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手术切除、病理科保存的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正常涎腺组织40例、MEC68例(40例高分化、28例中低分化),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VEGF的表达和MVD。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高分化MEC、低分化ME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中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MEC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VEGF的表达和MVD与MEC的临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负压微环境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5代对数生长期HUVEC进行后续实验。取3批细胞,各批次细胞均分为常规培养24 h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负压处理组以及加入17-丙烯胺基-17-去甲氨基格尔德霉素(17-AAG)培养24 h的单纯17-AAG组与17-AAG+负压处理组,另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全自动三维细胞梯度负压加载装置对2个负压处理组细胞行持续8 h的间歇负压吸引(负压值为-5.33 kPa,吸引30 s、暂停10 s),第1个批次细胞处理完成后于培养0(即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6;第2个批次细胞处理完成后进行划痕试验,于划痕后12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后计算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3;第3个批次细胞处理完成后进行小管形成实验,于培养6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管情况后计算细胞成管总长度与分支节点数,样本数为3。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负压处理组、17-AAG+负压处理组,同前相应组别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窖蛋白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eNOS磷酸化位点1177蛋白表达并计算eNOS磷酸化位点1177/eNOS比值(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共沉淀(共沉淀HSP90与窖蛋白1、窖蛋白1与eNOS)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窖蛋白1、eNOS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评估细胞中HSP90与窖蛋白1、窖蛋白1与eNOS的蛋白共定位情况。通过HADDOCK 2.4蛋白质-蛋白质对接程序对窖蛋白1和eNOS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数据分析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17-AAG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48、72 h均明显降低(P<0.01),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48、72 h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纯17-AAG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48、72 h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48、72 h均明显降低(P<0.01)。划痕后12 h,与正常对照组的(39.9±2.7)%相比,单纯17-AAG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10.7±2.7)%,P<0.01],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61.9±2.4)%,P<0.01];与单纯17-AAG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37.7±3.7)%,P<0.01];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6 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17-AAG组细胞成管总长度明显缩短(P<0.05)且分支节点数明显减少(P<0.05),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成管总长度明显延长(P<0.01)且分支节点数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17-AAG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成管分支节点数明显增加(P<0.05);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成管总长度明显缩短(P<0.01)且分支节点数明显减少(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处理完成后,3组细胞中eNOS、窖蛋白1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蛋白表达与eNOS磷酸化位点1177/eNOS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蛋白表达与eNOS磷酸化位点1177/eNOS比值均明显低于单纯负压处理组(P<0.01)。处理完成后免疫共沉淀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中窖蛋白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e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处理完成后细胞中窖蛋白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eN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处理完成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与窖蛋白1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增多,窖蛋白1与eNOS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减少;与单纯负压处理组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与窖蛋白1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减少,窖蛋白1与eNOS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增多。分子对接预测提示,窖蛋白1与eNOS相互作用较强,抑制eNOS 1177位点的磷酸化。结论负压微环境可能通过促进HUVEC中HSP90结合窖蛋白1进而抑制窖蛋白1结合eNOS,以解除窖蛋白1对eNOS 1177位点磷酸化的抑制,从而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成管,最终促进HUVEC新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单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 )。单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 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迷迭香酸(RA)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血管形成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RA组、高糖+中浓度RA组、高糖+高浓度RA组,分别采用常规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25 μmol/L RA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50 μmol/L RA培养基和含30 mmol/L D-葡萄糖+100 μmol/L RA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生情况;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Matrigel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RMEC中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LRP3、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结果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RA组、高糖+中浓度RA组和高糖+高浓度RA组细胞增生率分别为(100.00±0.92)%、(163.56±1.46)%、(152.29±2.90)%、(147.72±2.22)%和(132.47±0.74)%,迁移细胞数分别为(37.67±9.02)、(117.33±7.23)、(78.67±4.04)、(65.33±4.16)和(52.67±6.81)个,细胞管腔形成数分别为(45.00±4.58)、(95.00±9.54)、(84.67±1.53)、(71.00±3.61)和(60.00±1.00)个,各组间细胞增生率、迁移细胞数及管腔形成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7.07、64.63、45.58,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高糖+低浓度RA组、高糖+中浓度RA组及高糖+高浓度RA组的细胞增生率明显升高,迁移细胞数及管腔形成数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相比,各浓度RA组的细胞增生率明显降低,迁移细胞数和管腔形成数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RA浓度的升高,细胞增生率明显降低,迁移细胞数和管腔形成数均明显减少,各浓度RA组间细胞增生率、迁移细胞数和管腔形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和IL-18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12、422.82、463.79、2 019.96、33 406.97,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高糖+低浓度RA组、高糖+中浓度RA组及高糖+高浓度RA组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和IL-18质量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相比,各浓度RA组上述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RA浓度的升高,各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降低,各浓度RA组间各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A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RMEC增生、迁移、血管形成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