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简介: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学主张采用现象学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学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学研究。道德现象学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学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学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简介:自杀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1/4为中国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即使在教会中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几年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一个牧者沉痛地告诉我们:她刚接到一个电话,她教过的一位年轻神学生辍学后自杀去世了;几天后,另外一个牧者也难过地告诉我们:他所在教会诗班负责人将要读大学的儿子自杀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听到两位信徒自杀的事件,震惊和痛心之余也让人深思。
简介:现象保守主义是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其通过显像概念来说明经验的辩护作用。伯格曼认为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因无法避免主体视角反驳,而使得弱觉知辩护成为偶然。要避免上述问题,就要诉诸强觉知要求,而这又导致无限后退问题,内在主义就陷入了两难困境。现象保守主义也无法逃脱陷入两难的处境。事实上,弱觉知内在主义之所以面临伯格曼所提的问题,是因为伯格曼错误地理解了弱觉知要求。弱觉知内在主义者理解的弱觉知应该是辩护性弱觉知,这一觉知含有"真之征兆",而"真之征兆"由布兰顿的实用主义真理论界定,其避免了辩护的偶然性,又没有诉诸强觉知。如果对显像概念进行实用主义化的解读,那么其可被视为辩护性弱觉知,现象保守主义就摆脱了主体视角反驳。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以CNKI中“核心期刊”和“CSSCI”为检索源,经过人工筛选得到3550篇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国内-9术界关于党内民主的研究进行概况解读、热点透视和前沿把握。研究发现,热点主题以“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党的建设”“党员”为核心展开。随着时代变迁,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深入和创新,“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法规”“政治生态”成为当前党内民主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新时代,该研究领域应以已有研究为经验借鉴,结合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继续推动党内民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