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魏王注《周易》文字简明扼要,最近经义,为治《易》诸家所认同,被选为官定本,孔颖达为之《正义》,遂立十三经之首。然注为时代所限,不免存在局限性,注释颇有可商之处。本文对注的18则进行商榷,以请教于大方之家。1.《周易·坤》六二:"直大方,不习,无不利。"注:"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①

  • 标签: 帝乙 爻辞 易集解 李鼎祚 古经 高亨
  • 简介: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所注释的《老子》、《论语》等儒道著作中,对于“大音希声”、“大成之乐”等音乐思想进行了独具匠心的重新阐释.蔡仲德先生曾在他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中具体而深刻地分析了论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而本文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将研究视角集中于魏晋时期的主流学说——玄学,以期站在这一新视角下来看待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逻辑走向.

  • 标签: 魏晋玄学 音声相合 大音希声 大成之乐
  • 简介:宋人倡言“传郑学”,后人翳然从之,至今不废。历考诸史,其实宋人的说法缺乏依据。实与郑学立异,之学乃出自荆州古文经学。

  • 标签: 易学 王弼 荆州学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经,以其解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解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解易观均溶入在解易体例部分,解易体例体现解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解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解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解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解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解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易学,由于拘泥于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易学内容如何.探讨解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正>,原名绍通,又名闻夫,汉族,河北省蓟县人。1910年出生于蓟县富有的家庭,卒于1982年。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自幼好学,1929年入河北省通县师范学校读书,192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当时北京师大名教授很多,他师从钱玄同、高步瀛、黎锦熙诸先生,在学

  • 标签: 汝弼 国文系 中文系教授 北京师大 黎锦熙 钱玄同
  • 简介:易学虽属于义理一派,但也并非“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不离象数,向道回归,有阐释义理的鲜明学术蕲向,是所建构的解释学原则;不废章句,以传解经,注重疑难词义的训释,将章句之学阐释经义的方法升华到义理抽象的层面,是所建构的解释学方法;不离卦爻。综合考察卦爻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追寻因时适变,是易学哲学思辨的核心;援老释易,从具体现象出发,探究宇宙本体,是易学本体哲学的特点。

  • 标签: 王弼 周易注 象数 义理 哲学本体
  • 简介: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的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的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的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的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的存在和转化依乎理,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的,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原初的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的注本中那样.……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来说,理超越事物,郭认为理内在于事物”.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的玄学家和郭象关于"理"的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

  • 标签: 王弼 郭象 《庄子》 事物 陈荣捷 启发性
  • 简介:继承了道家的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的方式去因顺百姓的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的“物失其真”、“物不俱存”的弊端。百姓自然状态的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的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关键。认为,万物自己而然的世界是有条理的,万物在相互的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的成就。人的自然之性中包含着欲望,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的欲望。而且,在看来,人的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的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 标签: 王弼 无为 自然 无欲
  • 简介:以道家的自然人性观为基础,认为“性”本朴实,混沌而无善恶;同时在情的问题上主张情分善恶。情的“善恶双遣”是性的朴实被破坏的结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性即是情,情即是性。用一种体用合一的方法论将性和情统一起来,其中有道家的“动”、“静”、“无”等概念,也有儒家的“阴”、“阳”、“善”、“恶”等概念,比较成功地在人性论上达到了儒道的融合。

  • 标签: 王弼 人性论
  • 简介:在魏晋玄学中,溺的哲学思想起了奠基者的意义,他的哲学比较好地表达了魏晋玄学的主题,也比较好地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会通;既建立了自己本体论哲学,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关怀以及价值主张。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思想比较,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境界、道德追求以及价值取向和魏晋玄学有许多可比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就构成了两者超越时空的对话。

  • 标签: 崇本息末 崇本举末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以无为本 信仰上帝
  • 简介:的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反思玄学的特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命运,却提出了中国哲学必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完全抽象的思辨,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特具的人文关怀色彩?或者说,过分追求思想言说形式的普遍有效性,是否会伤害思想内容的具体落实性?实际上,如何从普遍意义上重释孔子所身体力行的儒家精神,而又能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落实儒家的精神,成为了带给儒士解释及实践儒家理想的双重困惑。

  • 标签: 王弼 玄学 圣人 体无
  • 简介:文章阐述了的生平及《周易略例》产生的背景,解读了《周易略例》的解《易》体例与思想:卦体说,一爻为主说,明爻通变说,初上有无位的辩位说。认为的《周易略例》主张从义理本质上去解释《周易》,开启了义理派解易的风气;可以看出以义解易的根本目的在于《易》象化繁为简,以求其正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魏晋玄学 经学传统 扫象不谈 解易思想
  • 简介:注《老子》,提出“崇本举末”“以无为本”,构筑起形而上学的玄学本体论,为赋予“自然”全新意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为自然”是提出的新自然观,在他那里,“自然”既体现为顺物之性,又是循事物之客观规律,这是“自然”意义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标签: 玄学 自然 崇本举末 以无为本 无为自然
  • 简介:目前通行的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今本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筒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今本的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的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作为魏晋玄学时期的代表人物,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之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体系,尝试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调和儒、道两家关于“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 标签: 以无为本 自然 名教
  • 简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评传》童梓数年前,读《中国文化的清流》,即为作者──一晓毅先生的好学深思,锐意求新而一击三叹。今日,他的新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杜,1996年2月版)又摆上了我的书案。书名虽日《评传》,实际内容则是涵盖着整个...

  • 标签: 荆州学派 王弼 评传 汉魏之际 何晏 魏晋清谈
  • 简介:<正>“得意忘象”,本是三国魏的年轻哲学家、玄学创始人之一提出的一个哲学认识论命题,后来被引申到审美领域,影响十分深远,余韵繁响,至今不辍。这个命题和与之相联系的“得象忘言”,被人们看作审美心态的至高境界。对于这种引申,从者虽众,然而揆其本义,实与普遍的审美规律终隔一层,不可不加以辨析。

  • 标签: 王弼 得意忘象 忘言 节律形式 美学意义 钱钟书
  • 简介:魏晋玄学家的《周易略例》一直被学界作二类理解。一类将《周易略例》作为对《周易》的若干体例的理解,可谓就易学而易学(如朱伯崑先生)。另一类将《周易略例》理解为扫除汉易象数学而提出的魏晋新易学,可谓对《周易略例》作哲学的分疏(如余敦康先生)。本文则对的《周易略例》作别样的理解,将《周易略例》置於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用魏晋时期的事例印证其观点,指出理论学说--《周易略例》中的若干观点与时代背景是可以互相批注的。本文对《周易略例》的解释,有别於作过实(就易学而易学)的疏理,也有别於作过虚(哲学上的疏理)的解释。

  • 标签: 王弼 《周易略例》
  • 简介:摘要:“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何晏提出圣人无情论,但又为孔子的喜怒哀乐作注,看似矛盾,实则孔子的情感表达不是应物而动,而是合乎天理自然。所以孔子的喜怒哀乐根本不属于情的范畴,这也体现了何晏哲学中割裂体用本末的缺陷。重新作思考,克服了何晏哲学的弊端,提出了圣人有情论。引入了神明,神明是专属于圣人的智慧。神明能够保证圣人虚明静心,使得圣人的情始终合乎于理,所以应物而无累。

  • 标签: 圣人 有情 无情
  • 简介:易学有三个特点,即条例义理化、形上本体化、具有内在性.朱熹在少年时用数年时间研习立于官学的易学,从而受到了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的太极学说是朱熹太极本体论的思想渊源.

  • 标签: 易学 王弼 朱熹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