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内窥镜气管异物取出术治疗气管异物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64例气管异物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2。观察组采用电子支气管镜取出气管异物,对照组则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的一次取出率1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8.13%),且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对照组并发症患者有2例,组间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的手术平均时间(41.1±11.2)少于对照组的手术平均时间(49.5±13.3),组间差异P<0.05。结论 采用内窥镜治疗气管异物,具有效果显著,手术时间少,患者痛苦小,并发症概率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囊结石治疗阶段,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样本限定于本月2022年1月到2022年11月期间接收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基于临床术式开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评价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结果:胆囊结石手术干预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效率高,能更好地保障手术干预阶段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P<0.05);基于胆囊切除术式的开展数据分析,结果充分证实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效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地时间等各方面的手术指标中,有着明显的数据优势(P<0.05);通过生活质量评分,发现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预后康复效率更高,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相关数据有明显的数据差异(P<0.05)。讨论:调研结果充分证实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由于手术创伤小,使得手术干预效率进一步提升,术后康复效率显著优化;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要高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甲状腺瘤治疗中,应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98例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随机、双盲法”作为分组的参考依据,分为参照组(n=49例),执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探究组(n=49例),执行改良小切口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式后的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后,探究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甲状腺瘤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对控制患者的并发症也具有重要帮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08月-2017年12月期间,诊断为硬核白内障并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纳入本实验,将46例行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传统组,46例行研究术式治疗的患者纳入治疗组。比较不同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视力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力高于传统组,并发症治疗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视力得到提升,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治疗中,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截取我院52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均予以所有患者以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对比术前,入组52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值显著降低,术后各时间点眼角膜垂直方向屈光度、术后6个月视力及术后24小时、1周、6个月水平方向角膜屈光度显著改善(P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去外鞘激光汽化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小尿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汽化剜除术中发现因小尿道导致进境困难的患者32例,术中改用去外鞘激光汽化剜除联合耻骨上膀胱造瘘组织刨吸术顺利完成手术。结果: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电解质较术前无明显下降(P>0.05),术后3月尿流动力学指标及IP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在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46例支气管异物患者进行了观察,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来治疗。结果:经过护理,46例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一次手术治疗的情况下,46例患者的一次成功率达到93.4%,其中5例心率加速,2例低氧血症,3例血痰,4例声音嘶哑,2例鼻孔疼痛。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很轻微,在接受适当治疗之后都已恢复健康。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可以提高异物取出率,降低患者的不适感,降低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圆锥角膜接受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CXL)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基质分界线的特点,并分析基质分界线对交联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69例69眼,所有患者均行CXL治疗,其中经上皮交联组21眼,去上皮交联组48眼;5.4 J能量组25眼,7.2 J能量组44眼。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角膜基质交联反应(基质分界线)的形态及变化特点;记录角膜最薄处厚度(TCT)、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角膜最大曲率(Kmax)等的变化。结果术后出现基质分界线占63.77%(44/69),未出现基质分界线占36.23%(25/69)。去上皮交联组出现基质分界线占79.17%(38/48),明显高于经上皮交联组的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86,P<0.01);5.4 J能量组出现基质分界线占72.00%(18/25),7.2 J能量组占56.80%(2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5,P=0.302)。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基质分界线于术后1~2周时出现,1个月时逐渐汇聚、增强;2~3个月后基质分界线开始变得弥散、边界模糊,并逐渐变淡;4个月时基质分界线基本消失。基质分界线深度可达141~423 μm,平均(263.44±84.22)μ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交联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反光增强,胶原纤维纵横伸展并相互交错,纤维排列呈网状。术后4个月,TCT由术前的(458.69±38.28)μm降至(443.86±36.5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5,P<0.001);有基质分界线组与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TCT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4,P=0.100)。术后4个月所有术眼UCVA由术前的0.74±0.37提高至0.6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9);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6,P=0.319)。有基质分界线组与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UCVA和BCVA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949;t=0.346,P=0.730)。手术前后所有患者K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0,P=0.950);有基质分界线组和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Kmax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9,P=0.464)。去上皮交联组术后TCT变化量明显大于经上皮交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08),2个组间术眼术后UCVA、BCVA和Kmax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角膜瘢痕、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圆锥角膜CXL术后出现基质分界线可能是交联反应深度的标志;去上皮手术方式术后更容易出现基质分界线;2种角膜胶原交联模式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圆锥角膜不同交联方法术后基质分界线的发生与否对交联效果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左心室辅助装置常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过渡治疗或最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本文介绍1例小切口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患者病例,回顾术前及术后胸部X线、CT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患者术前心尖定位及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价值,以期辅助临床手术及治疗策略的制定。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横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优势。方法:选取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观察组进行小横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对比手术指标以及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以及疼痛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横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是一种较为优越的手术方法,它的小切口、高位结扎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使其成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