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手术治疗大多会选择后路开放式手术的方式,但这种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风险程度也相对较高,还会损伤到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患者术后的恢复期也比较长。脊柱内镜技术属于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关节镜、腹腔镜、宫腔镜等内镜技术的带动下,经过多方学者的不断地钻研,脊柱内镜的技术得以问世。
目前脊柱外科均在常规开展各类的脊柱微创内窥镜手术技术,其中主流技术主要有椎间孔镜技术以及单侧双通道UBE内镜技术,这些技术是通过一根配有高清摄像头的工作通道,在患者处于局麻或是全麻的状态下,在患者的侧后方或后方深入到椎间盘突出或是出现椎管狭窄的部位,得以解除神经的压迫。特别是针对于椎间孔以及椎管狭窄等情况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脊柱内镜技术来治疗会获得显著的疗效,其手术创伤小,对于椎体以及韧带的损伤也相对较小,此外,脊柱内窥技术并不会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在术后的恢复也相对较快,越来越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患者在接受脊柱内镜手术的时候应选择俯卧位,也就是所谓的趴着的姿势。并经过一些严格的流程的同时,还应确定穿刺以及放置工作套管的精确性。将工作套管安放完成后,医生就可以通过脊柱内窥镜(可以说是集灌注通道、工作通道、摄像头和灯光源为一体)的工作通道深入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以及狭窄的病变位置,由于其摄像头可以放大到数十倍,所以医生通过摄像头清楚的观察患者的神经根、椎间盘、硬膜囊以及骨组织,快速的找到突出的髓核并将其取出,使患者狭窄的病变得以解除。
目前,脊柱内镜手术的患者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所有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进行手术治疗者;
2.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3.I度以内滑脱伴有椎管狭窄或腰突者;
4.稳定性滑脱的老年患者有神经根受压者;
5.腰椎术后临近节段腰突症或椎管狭窄患者;
6.部分腰椎术后效果不佳的翻修手术;
7.椎间隙感染、椎体结核。
随着脊柱内镜的不断发展、创新,目前适应症在逐渐扩大。
术后多久可以下床?
传统的腰椎开放性手术一般在术后的一周左右才可以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而脊柱内镜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一般1~2天就可下床活动,患者可以自己上厕所或是起身吃饭,但术后患者仍然需要腰围的保护,腰围的保护一般要持续到术后的1~3个月。
做完手术还会不会复发?
任何一种椎间盘手术都存在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但只要术后严格的遵守医生的医嘱,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多加注意,可以把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降到最低。
正确对待术后的反复期?
手术后,多数患者疼痛的症状都会得到明显的缓解。但往往还是会有部分患者仍然会感觉到腰痛,甚至比术前疼痛的程度还严重。这其实就是“术后反应”,也可以说是术前症状的重现,甚至还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但也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症状,比如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这种症状表现往往持续的时间不定,几天或是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有可能,其实大概有30%患者在术后都会出现“反复期”的各种症状,这可能与术后神经根处于水肿状态有关,患者严格的遵医嘱可以有效的减少或避免术后反复期的出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从腰部进行手术,如果原本患者不存在腰部的症状,那么术后出现了腰部发胀或是疼痛都是正常的情况。此外,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表现主要就是椎间盘纤维环出现了破裂,有些椎间盘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对神经根造成了压迫,导致患者出现了临床症状。而手术的过程就是把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取出、修补破裂纤维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些患者会出现椎间隙变窄、小关节增生、神经根孔变小、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钙化游离等病理改变,那么患者可能会变现为慢性腰痛,或者逐渐出现椎管狭窄的临床症状。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正常的退变过程,即使没有接受手术治疗,这些病理性的改变变也都属于不可避免的。
日常我们该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坐姿
长时间的久坐是现代人常见的问题,不正确的坐姿会使腰椎产生过大的压力。日常应尽量保持坐直、双脚平放于地面,尽可能避免翘腿或是交叉腿的习惯。注意桌、椅的高度,并定期的改变姿势,可以选择在腰部后方放一个腰部靠垫,帮助支撑。
2.适当的运动
锻炼对于腰椎的健康十分重要。可以适当的选择游泳、散步、瑜伽等低冲击力的运动,这样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以及灵活性,让腰椎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3.不宜搬运过重物品
搬运重物时,要注意使用双手,弯膝下蹲,并保持腰部的挺直,尽量防止用腰部扭转。如果物体太重或是难以搬动,一定要请寻求他人的帮助,切不可自己勉强。
4.控制体重
随着体重的增长,腰椎的负担也会随之加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健康的饮食以及适当的锻炼来实现这个目标。
5.适当佩戴护腰
当需要长时间站立,可以提前佩戴护腰,这样可以减轻腰椎的负担,保护腰椎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