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 探析 NICU 患儿在机械通气状态下 血压监 测方法的应用效果 。 方法 : 选取 2017 年 02 月— 2019 年 02 月于本院 NICU 机械通气状态下行动脉血压监测的 50 例患儿,常规开展无创血压监测的同时,再实施有创血压监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血压 监测结果 。 结果 : 两种监测方式所得出的舒张压与 平均动脉压 水平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 P>0.05 ) ,而有创监测的患儿收缩压指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 . 05) 。 结论 : 有创血压监测法不存在人 工加压、减压等因素 的影响 , 是危重新生儿 急救效果评价的重要保障,其 留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 的便捷性更高 ,为 患者 病情 的诊断与救治 提供可靠 的参考 依据, 临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9.4,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0,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简介:【 摘 要 】 目的: 讨论全麻患者术后在 PACU 的监测与护理观察。 方法 : 选取我院实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 120 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 PACU 的监测与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 结果 : 实验组中有 66.67% 的患者达到非常满意的标准,有 31.67% 的患者达到满意的标准,有 1.67% 的患者没有达到满意的标准;对照组中有 66.67% 的患者达到非常满意的标准,有 31.67% 的患者达到满意的标准,有 1.67% 的患者没有达到满意的标准;差别较大 ( P<0.05 )。 实验组的心理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 P<0.05 )。对照组的生理功能小于实验组,差别较大( P<0.05 )。实验组的社会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P<0.05 )。 结论 : 在实行全身麻醉的患者中使用 PACU 的监测与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满意率,促进呼吸稳定,肌张力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从而为政府在学校教学环境卫生改善方面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目前本地区约有 156 所中小学校,在 2019 年期间抽取 81 所学校进行了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监测覆盖率为 51.92 %,依据相关监测方法对该 81 所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教室人均面积、桌椅配置、前排课桌与黑板间距、采光系数(室内照度 / 室外照度)、黑板照度、课桌照度等项目。结果: 2019 年共监测 81 所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系数达相关标准,而教室人均面积、课桌配置、椅子配置、前排课桌与黑板间距、黑板照度及课桌照度等项目均未达相关标准,除教室采光系数外,城区学校各项目监测结果达标率与农村学校存在显著( P < 0.05 )。结论:本地区中小学校在教室人均面积、桌椅配置、前排课桌与黑板间距、黑板照度、课桌照度等指标达标率较低,且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政府须结合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改进工作,从而为学校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尼罗病毒病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提高运行系统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查阅和核对资料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系统评价要求,进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描述和评价。结果共调查现场一线医务人员31人,其中医院医生24人、乡镇卫生院医生7人,应答率100%。17人(54.8%)认为病例定义不易掌握,20人(64.5%)认为目前的工作量大。进行过西尼罗病毒病诊断的医生18人(58.06%),参加过正式培训的一线医生21人(67.7%)。结论现阶段西尼罗病毒病监测系统总体运行效果良好,监测病例定义,工作流程,蚊媒调查工作量及样本运送时间等方面可优化。监测工作掌握和培训力度需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作用。方法:选取 2016年 8月至 2019年 8月在某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组(对照组)和根据 BIS值变化调控麻醉组(观察组),各 100例。就患者应用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 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采取 BIS监测,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提升苏醒期质量,保障患者麻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