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李丽,杨文燕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如果需要实施全麻,极有可能由于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导致麻醉人员不能对其麻醉深度、意识清醒等情况进行准确的判定,从而对麻醉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对自身的不适感表达出来,这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对相关问题产生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使患者在确保治疗舒适度的基础上降低麻醉风险,需要进行麻醉深度监测。

关键词:全身麻醉;麻醉深度;监测;麻醉质量;麻醉药物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技术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麻醉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麻醉方式也得到了更新和优化。与局麻相比较而言,如果对患者实施全麻,则在手术中对其麻醉深度、麻醉意识状态等进行判定也就出现了较大的难度。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要在对患者实施全麻的情况下,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其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吸入、静脉注射等方法使麻药进入病人体内,从而对患者的中枢神经进行抑制,病人意识消失而无疼痛的一种可逆性功能抑制状态[1]。此种麻醉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促使麻醉对象的意识暂时消失。全身麻醉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诱导期,它指的是使患者由意识清醒转化为无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生命征和内环境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呕吐误吸、未预料的困难气道等紧急情况,是麻醉高风险阶段[2]。此阶段麻醉医生一定要注意,为了保证患者手术中呼吸的通畅性,可以借助气管插管的方式来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控制。麻醉维持期,为避免麻醉药物蓄积造成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目前所使用的麻醉药均为短效药物,因此,为避免患者术中意识恢复,就需持续给药进一步保证麻醉深度的稳定性。在此阶段中,为保证患者生命征不出现异常的情况,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需要动态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必要时给予干预处理。麻醉恢复期,患者停止给药,各种麻醉药物按照各自的药代动力学代谢排出,只有必要时才使用拮抗剂拮抗。在恢复期,在拔出气管导管之前,医务人员一定要等待患者意识清醒,自主呼吸完全恢复,血流动力学平稳。总之,在整个麻醉阶段,麻醉医师一定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

目前,为保证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大多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如镇痛、镇静及肌肉松弛药联合使用,各种药物的效果和使用剂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仅仅参考某一项数据无法对患者对麻醉的实际适应情况进行准确判断。由此可见,在对麻醉深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项数据,具有一定复杂性,现将临床常用的监测手段进行综述。

2全身麻醉中深度监测技术

2.1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SI)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主要以100分度进行表示,分值越大,大脑受抑制的程度越小,反之分值越小。有临床研究证实,在对全麻患者进行监测的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能够将患者当前的意识情态、代谢状况、药物效果等问题反映出来[3]。当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时,其指数一般在55分之内,而监测特异度高达100%。如果采用该指数对全麻后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预测,其特异度也不会低于94%。除此之外,指数还与患者体内的葡萄糖代谢情况有关,当脑电双频指数逐渐降低,中枢神经的代谢率也会随之下降,因此临床上也可以将中枢神经的代谢率作为评价大脑代谢情况的重要指标。脑电双频指数还与七氟醚、地氟醚等药物的浓度有关,如果给患者使用了以上两种药物之后再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通常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赵翠英(2020)[4]等人在研究中对126例行全身麻醉并实施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给其中的63例(对照组)患者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给予麻醉剂麻醉,给另外的63例(观察组)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下实施麻醉,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插管前1min,观察组与其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插管即刻、插后1min、插后30min等时间点,观察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波动的幅度均比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实施脑电双频指数进行麻醉深度监测,麻醉医师可以根据所监测到的指标变化情况对麻醉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这可以在确保麻醉效果的基础上降低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BIS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具有两面性,这是由于它会受到不同麻醉药综合作用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BIS值相同,但麻醉深度不一定相同。BIS还受到术中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肌肉松弛药,体位,低温,应用麻黄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BIS值得得出由于需要一定时间对原始脑电图进行数字处理,固有滞后性。因此,适当的预警可能比BIS本身更重要。

2.2采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主要是通过声音对听觉通路进行刺激,经过脑干达到听觉皮层,然后再传输给联合皮层,此种反应活动被称为听觉诱发电位反应。当患者意识清醒时,电位指数差异性比较低,当患者因麻醉而丧失意识时,电位指数则会受到药物使用量的影响。有研究人员认为,当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态时,可以将AEPI作为评价患者大脑功能等的重要指标[5]。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进行麻醉深度监测,不但能够有效监测患者意识状态,还可将其作为对患者所表现出的伤害性刺激反应等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A-line监测仪与脑电BIS监测仪一样,计算生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指数的范围是从100到0,这两个指数做对应的分别是清醒和深镇静这两种状态,推荐的手术麻醉AEPI指数变化范围是15-25。

2.3采用Narcotrend指数(NI)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

NI即Narcotrend麻醉/脑电医师深度监测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将人体处于麻醉状态的脑部脑电图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等级做好划分,这些不同的等级可以对应不同的麻醉深度,共分为A-F6个级别。B、C级表示镇静,D、E级表示麻醉。有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采用这种方式对患者的镇静水平等进行监测时,麻醉深度监护仪的预测系数超过了0.9,进一步证实了麻醉深度监护仪对麻醉深度监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5]

2.4采用脑状态指数(CSI)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

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系统会先计算出CSI,医护人员可以根据CSI的数值来判断患者的清醒程度。何凯(2019)[6]在研究中观察到在切皮及探查过程中,患者受到明显刺激,依据CSI逐渐加深麻醉,在手术结束之前依据 CSI对镇静药进行逐渐减少,并及时停用麻醉药,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帮助。最终的结果显示,在诱导期,随着OAA/S评分降低、CSI也相应地在不断下降,患者CSI和OAA/S评分具有良好的等级相关性,提示CSI可以充分反映患者意识的变化情况。

3结束语

总之,对实施全麻的患者,对其麻醉深度进行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麻醉的精准性、舒适性,保证良好的麻醉效果。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相应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种还有很多,但是以上四种监测手段均是在遵循人体生理特点及规律上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尤其能够对患者的意识消失、意识恢复等状态做出快速的反应,其监测结果均不会受到患者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影响,深度监测的准确性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代岱.全身麻醉中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比较[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6):53,56.

[2]刘进,于布为.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25.

[3]梅柏龙.麻醉深度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评估[J].健康必读,2020,(19):105-106.

[4]赵翠英,王全涌,赵鑫.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8):934-936.

[5]张燕,王永娟.麻醉深度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应用综述[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7-8.

[6]何凯.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患者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170-172.

[7]王乐,庞芸,杨丽梅.Narcotrend监测仪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