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

张汛

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四川 巴中 636400

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某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组(对照组)和根据BIS值变化调控麻醉组(观察组),各100例。就患者应用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采取BIS监测,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提升苏醒期质量,保障患者麻醉安全。

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血流动力学调控;全身麻醉

引言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近年来临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监测脑电活动的指标之一,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能够准确监测镇静水平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随着全身麻醉患者的逐渐增加,为了达到术中精准麻醉效果,BIS监测技术渐渐应用于临床麻醉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00例,年龄16~90岁,ASAⅠ~Ⅲ级,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用药组(A组)、根据麻醉深度监测意识深度指数(IoC1)、疼痛伤害刺激敏感程度指数(IoC2)、肌电指数(EMG)参数判断麻醉深度调整用药组(B组),每组100例。

1.2麻醉方法

B组增加全麻深度监测。常规检查备好麻醉机、吸引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用品及用药;A组诱导插管程序为:静脉依次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2mg、咪达唑仑3~5mg、丙泊酚70~90mg、苯磺顺阿曲库铵10~12mg、枸缘酸芬太尼150~240μg,患者入睡面罩加压吸氧3~5min,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置入牙垫,导管导囊充气,像皮膏妥善固定导管,连接麻醉呼吸机行人工通气;B组诱导插管程序为: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2mg、咪达唑仑1~1.5mg、芬太尼150μg,分次注入丙泊酚20mg,IoC1数值逐渐下降IoC2数值多在90以上,当IoC1数值下降到某一水平,IoC2数值陡降时的IoC1数值即患者的意识临界点(意识拐点),继而注入诱导插管用药预计量,当IoC1数值在临界点下80%%、IoC2数值在(30±5)稳定1min即插管时机,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等操作同A组。做好麻醉及麻醉深度监测记录。术中麻醉维持:瑞芬太尼0.1μg/(kg·min)静脉泵注,丙泊酚3~4mg/(kg·h)静脉泵注,七氟烷1%~3%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3~5mg、芬太尼50~100μg。A组根据临床经验观察患者是否入睡、能否唤醍、睫毛反射、有无自主呼吸、手术肌松状况、体动反应、手指张力、血压、心率、有否流泪、表情等判断麻醉深度调整用药;B组根据麻醉深度监测意识深度指数(IoC1)、疼痛伤害刺激敏感程度指数(IoC2)、肌电指数(EMG)、暴发抑制比(BS)参数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维持IoC1在40~60、IoC2在30~50、EMG<30、无暴发抑制。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5f6ee1a2473b5_html_a38d6cc09933f726.png

2.2 两组患者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比较

5f6ee1a2473b5_html_7f3797636b755f1d.png

3、讨论

传统的麻醉深度主要依赖于临床麻醉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临床体征及血流动力学(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进行判断,但个体差异、麻醉性阵痛药物及肌松药物的使用常影响临床麻醉医师的判断,导致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无法较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最终出现麻醉过深或过浅,而麻醉过浅则导致患者术中出现体动及知晓意识,不仅增加患者心理及生理的伤害,且会增加手术风险,而过深麻醉则会增加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的抑制,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使术中危险性增加,此外麻醉过深会延长苏醒时间,不利于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恢复。因此临床中如何准确监测并评估患者术中麻醉深度意义重大。

BIS是一种将脑电图进行处理后得到的一项参数,可用于评价麻醉药物使用对大脑镇静、催眠及麻醉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T1、T2、T3时间段SBP、DBP、HR及BIS指数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由此证实,针对全麻患者实施BIS麻醉深度监测,可更好的掌握麻醉剂量,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减少对其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在于,BIS是属于一种新型的麻醉深度检测仪,同时是大脑皮层脑电活动EEG的综合反映,其可有效监测患者术中镇静程度及意识恢复。由于患者在麻醉期间大脑表现不断变化现象,麻醉药物水平较低时,可导致其出现浅度意识,同时保留少许记忆,在麻醉药物过量时,患者均呈现记忆及意识模糊现象,可利用患者术中记忆清晰程度进行判断其有无意识。本研究应用BIS对其进行深度麻醉监测,可通过监测指标变化进行调整静脉麻醉药物剂量及注入速度,一定程度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其术中发生意识清醒现象,其次还可有效避免麻醉用量过多现象;其次,通过BIS监测可更好的稳定其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具有一定安全性及稳定性。

综上所述,针对全身麻醉患者进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可通过监测指标变化调整麻醉剂量,维持合理的麻醉深度,还可减少麻醉对其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建文,唐俊.全身麻醉痛反应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20,43(02):119-123.

[2]张燕,王永娟.麻醉深度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应用综述[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7-8.

[3]方秋英,杨小春.麻醉深度监测在乳腺全麻手术麻醉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1):1708-1710.

[4]王霖,李卉,邱琼英,柳欢,江磊.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用于全身麻醉高龄患者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