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验证拘禁球囊技术对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分别于手术前后完成OCT检查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所采用的分支保护策略将患者分为拘禁球囊组和未保护组。通过OCT图像计算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分支开口面积差=术后分支开口面积-术前分支开口面积)。比较两组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并在真性分叉病变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再次比较。在拘禁球囊组中,分别比较使用主动拘禁球囊技术和传统拘禁球囊技术者、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和≤2.0 mm拘禁球囊者、给予较大球囊压力(>4 atm,1 atm=101.325 kPa)和较小的球囊压力(≤4 atm)者的分支开口面积。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拘禁球囊技术参数与分支保护作用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76例患者,共含有236个分叉病变,年龄(60.7±9.3)岁,其中男性128例(72.7%)。拘禁球囊组67例患者包含71例分叉病变,未保护组123患者包含165例分叉病变(14例患者存在2~3处分叉病变,分别采用不同处理方式,故同时出现在了未保护组和拘禁球囊组)。拘禁球囊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未保护组[0.07(-0.43,1.05)mm2比-0.33(-0.83,0.26)mm2,P<0.001],在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结果与之一致[0.29(-0.35,0.96)mm2比-0.26(-0.64,0.29)mm2,P=0.004],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在拘禁球囊组中,使用主动拘禁球囊技术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使用传统拘禁球囊技术者[(0.43±1.36)mm2比(-0.22±0.52)mm2,P=0.013]。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者[0.25(-0.51,1.31)mm2比-0.01(-0.45,0.63)mm2,P=0.020],而给予较大球囊压力和较小球囊压力者比较,分支开口面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拘禁球囊直径与分支开口面积差正相关(r=0.344,P=0.019)。结论拘禁球囊技术对分支开口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真性分叉病变。主动拘禁球囊技术和较大直径的球囊对分支的保护作用可能更明显。
简介:摘要左主干分叉病变因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血运重建策略一直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腔内影像学的发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供的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左主干分叉病变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提高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整体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和介入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联合撰写了该指南。该指南包括前言、左主干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及危险评分系统、左主干分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策略、术后随访及长期管理。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规范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派力奥在下颌磨牙II根分叉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06-2023.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下颌磨牙II度根分叉病变患者共5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人。实验组常规洁刮治后袋内给予派力奥,对照组给予碘甘油,1周1次,共计4次。比较用药后1周及治疗完成后1个月两组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附着丧失(AL)程度。结果:两组患牙在治疗后1周PD、SBI较前明显好转(P<0.05),1个月后PD、SBI、AL较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体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62.9%。【结论】派力奥可有效辅助治疗下颌磨牙II根分叉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取栓-支架成形(RE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不同开通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2b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等。结果共纳入88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其中采用RETS技术治疗者48例,采用顺向开通40例。与顺向开通组[(98.88±26.09)min]相比,采用RETS技术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更短[(72.06±17.29)min,t=-5.56,P<0.001],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更高[35/48(73.0%)比21/40(52.5%),χ²=3.9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患者临床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TS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用以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对药物涂层球囊(DCB)应用在支架内再狭窄(DES-ISR)与原位病变(TLR)治疗项目中的具体效益进行查明,并以研究所得终局,对其后续在临床中的执行情况进行判定。方法:研究执行在我院住院部,研究人员选自于该部门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0例平稳体征患者,以患病情况为据分为人数均等的不同组别,在用对比组(DES-ISR)与分析组(TLR)对组别进行命名后,在同一背景下行DCB治疗,将1年随访加入治疗,并对造影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组别内研究患者在上述结果上的数值几乎一致,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的有效推行,可从多个角度改善DES-ISR与TLR患者的预后,在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同时,有利于潜在风险的发现与剔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出血中应用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Bakri球囊)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80例,按照治疗方法区别分为对照组(宫腔填纱)和观察组(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阴道感染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后出血中应用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阴道感染,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实施 IVUS (血管内超声)介入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 2018.1-2019.1 期间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计 68 例。对其采用不同检测方式,对照组 34 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组 34 例行 IVUS ,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测量指标以及随访结果。 结果:研究组的患者主支和分支 MLD 高于对照组, P > 0.05 ;主支和分支 MLA 及 RLD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支架直径与长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取 IVUS 指导介入治疗效果更显著,不仅有利于优化其支架植入,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推荐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中远期结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CB治疗的114例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卢瑟福分级2~6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39例,年龄(71.9±8.4)岁(范围:49~89岁)。114例患者共有138处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其中初次病变111处(80.4%,111/138),闭塞病变116处(84.1%,116/138),病变长度(280.9±78.7)mm(范围:150~520 mm);联合减容治疗59处(42.8%,59/138),植入补救支架27处(19.6%,27/138)。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计算患者的累积初始通畅率、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干预率、累积总体生存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14例患者均完成DCB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2%(112/114)。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范围:3~54个月)。术后12、24和36个月累积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7.5%、75.2%和55.1%,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干预率分别为92.4%、81.8%和68.7%,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2%、94.0%和80.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HR=2.629,95%CI:1.519~4.547,P<0.01)、合并高脂血症(HR=2.228,95%CI:1.004~4.948,P=0.026)是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DCB术后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中远期效果满意,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高脂血症是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DCB治疗后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目的探究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9例患者的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2例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患者经术前评估计划行紫杉醇DCB治疗,其中19例患者成功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2例患者术中导丝经内膜下通过病变段,遂更改治疗方案行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普通球囊扩张后出现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夹层,亦更改治疗方案为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通畅率为89.5%,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干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升高0.36±0.20(P〈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截肢等严重临床事件。结论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简介:摘要:球囊扩张训练是治疗球麻痹最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中,我们在不断探索和进化球囊扩张训练操作方法以解决不同吞咽问题,此病例个案作为球囊扩张训练改善球麻痹临床案例第一手资料,可以抛砖引玉,让我们探索更多更好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