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败血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败血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结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血清中PCT、CRP以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的治疗中辅助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的提升治愈率,效果较好,可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添加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丙种球蛋白 静脉滴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体温正常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治疗后TNF-α、IL-1β、CRP水平以及PCT水平均比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降低机体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和降钙素原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滴注 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 败血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讨论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败血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7月,在我院儿科对败血新生儿实施随机对照试验,根据入组时间分成对照组(n=70)以及研究组(n=67)。2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比较2组的药物疗效、体温降低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药物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辅助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
  • 简介:摘要神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GNS)属于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范畴,是主要发生于周围神经的较早期病变,不足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或淋巴瘤。MGNS需要与POEMS综合征、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等所致的神经病变进行鉴别;必要时可行神经活组织检查明确外周神经症状与淋巴浆细胞病之间存在的关系。MGNS治疗上建议给予包括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等处理,以及CD20单抗等抗淋巴浆细胞肿瘤靶向治疗。早期识别和干预MGNS,并进行多学科合作,有助于降低恶变风险及致残率。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神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浆置换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患者,男,77岁,因“厌食1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2017年8月25日入院。化验检查尿蛋白阳性,血肌酐轻度升高(具体不详),同时发现血压高,最高160/80mmHg,未系统诊治。半年前检查血肌酐180μmol/L;1周前患者厌食有所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体质量明显下降,近一年约下降10kg左右,遂就诊我院。病程中时有头晕,无胸闷、气短,无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口腔溃疡,饮食欠佳,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入院时查体:血压150/90mmHg,慢性病容,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慢性肾衰竭 免疫球蛋白M
  • 简介:球蛋白,病因尚不详,由于B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分子球蛋白,使血粘度异常,特别是血浆和血清粘度明显异常,我们在血流变学检查时发现一例,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王××,男性,39岁,因乏力,贫血,视力障碍而就诊。2血粘度检查全血粘度11.6mmpa,血浆粘度6.12mmpa,血清粘度5.8mmpa,还原粘度29.4mmpa,HCT0.34,ESR20mm/h,血沉方程K值(ESRK)47。纠正血沉方程K值

  • 标签: 巨球蛋白血症 全血粘度 血沉 血浆粘度 纤维蛋白原 血流变学
  • 简介:球蛋白(cryoglobulinemia)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但也可引起各种器官系统损害,后者被称为冷球蛋白病(cryoglobulinemicdisease)或冷球蛋白血管炎(cryoglobulinemicvasculitis)[1,2]。严格讲,这些器官系统损害虽然主要由血管炎引起,但又并非完全由血管炎引起,所以用"冷球蛋白病"命名似乎更恰当。该病的患病率并不清楚,估计为1/100000人口[3],中老年及女性居多[1,3]。

  • 标签: 冷球蛋白血症 器官系统 血管炎 器官衰竭 肾损害 单核-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面对重症肺炎患儿时,给予其实施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科近期内收治的110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B两组患儿实施一般性的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B组患儿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A、B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55%、94.5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各项临床记录数据方面比较,B组患儿均显著优于A组患儿(P<0.05)。结论临床给予重症肺炎患儿实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肺炎 丙种球蛋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必要性方法将2003.01~2009.12葫芦岛市连山区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常规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治疗组疗效较常规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对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发热性血管炎性疾病,10%~20%的川崎病患儿接受首剂2 g/kg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失败,这部分患儿称之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IVIGRKD)。对于IVIGRKD的治疗方案包括第二剂IVIG、第二剂IVIG+糖皮质激素、英夫利昔单抗单次静脉注射、环孢霉素静脉注射或口服、阿那白滞素皮下注射及环磷酰胺静脉注射和血浆置换等。并无证据表明有哪一种治疗方案优于其他治疗方案。因此早期预测及时发现IVIGRKD极为重要。但现有预测模型多数基于回顾性资料统计分析,同时因地域及人种的不同,其应用具有局限性,限制了预测评分系统的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耐药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新生儿肺炎以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将所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5例患儿行以常规治疗,研究组35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以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IgG水平、IgA水平、IgM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研究组CD4+、CD8+、CD4+/CD8+、IgG水平、IgA水平、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肺炎以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改善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还可以改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使患儿各项临床指征得到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儿童乙型脑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脑炎儿童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退热时间及抽搐症状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儿童乙型脑炎,临床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治愈率,利于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纳洛酮 乙型脑炎 儿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7年 4月 -2018年 4月本院收治 68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治疗所使用不同方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4例给予常规用药治疗,实验组 34例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实施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分别为( 3.26±1.24) d、( 18.20±1.29) d,实验组时间低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 91.17%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重型手足口病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小儿重型手足口病 临床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中运用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8月-2021年7月,将此间100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最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50例患儿归为一组,该组采取甲泼尼龙治疗,将其研究数据命名为参考组;将余下50例患儿归为一组,该组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将其研究数据命名为研究组。对比分析组间临床指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的效果较为明显,可缩短住院时间,血小板计数提升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更低,用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泼尼龙 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临床基于静脉滴注下予以败血患儿以丙种球蛋白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42例败血患儿(我院2020年9月-2021年10月收治)均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实施头孢他啶结合青霉素钠静滴治疗的参照组(n=21),1组为实施青霉素结合头孢他啶+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的实验组(n=21);对比评价2组临床效果。结果 对比参照组,实验组病症改善时间显著较早,治疗后免疫功能显著更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

  • 标签: 败血症 丙种球蛋白 静脉滴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败血治疗中以静滴方式运用丙种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试验对象是2021.01至2022.12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患儿70例,以数字奇偶法分作相同例数2组,治疗方案为常规疗法与联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比对用药疗效。结果:观察组用药后总疗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体温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培养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静滴方式运用丙种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利于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起到缩短治疗时间的作用,适宜推广。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丙种球蛋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败血实施丙种球蛋白静滴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取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收治的新生儿败血48例,随机分组后就丙种球蛋白静滴辅助治疗效果开展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的体温降低、血培养转阴、住院等时间均更短,总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行丙种球蛋白静滴辅助治疗有望提高败血控制率,加速安患儿康复。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丙种球蛋白 静脉滴注 败血症控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临床及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RS)组(46例),意义未明的M蛋白(MGUS)组(8例)和多发性骨髓瘤(MM)组(13例)。分析各组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10)岁,男女比为37︰30。MM组血肌酐高于MGRS组及MGUS组(P<0.05),MGRS组血清白蛋白及IgG低于MM组、EGFR高于MM组(P<0.05),MGRS组的肾病综合征发生率及大量蛋白尿发生率高于MM组及MGUS组(P<0.05)。MGRS组、MGUS组及MM组的主要病理类型分别为轻链型肾淀粉样变(42例)、膜性肾病(4例)、轻链管型肾病(7例)。结论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多样,MGRS患者常表现肾病综合征,以轻链型肾淀粉样变多见,而MM患者常表现肾功能不全,以轻链管型肾病多见。此类患者需结合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改变作出诊断,以指导制定治疗计划及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