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效果观察

熊成华

(重庆市石柱县人民医院重庆40910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败血症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结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血清中PCT、CRP以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中辅助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的提升治愈率,效果较好,可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添加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65-02

临床上常规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为抗生素治疗,但是新生儿的免疫力一般较弱且近些年耐药性菌株频繁出现,导致单纯的抗生素治疗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2016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观察常规治疗辅助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对象,均经过诊断被确诊为败血症,入院前不曾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且所有患者均没有病毒感染。对照组患儿的日龄为6~30天,平均日龄23.5±1.2天。其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22例,剖宫产患儿11例,顺产患儿29例。实验组患儿的日龄区间为7~30天,平均日龄为23.8±2天。其中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21例,剖宫产患儿15例,顺产患儿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研究方法

通过与家属进行沟通并征得同意我院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抗生素(头孢噻肟)治疗,静脉滴注每天两次,两次的总剂量为100mg/(kg·d),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纠正酸碱平衡,改善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实验组除了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每天一次,丙种球蛋白滴注的剂量为400mg/(kg·d),初始滴注时的速度为5~6滴/分钟,观察患儿的情况,避免过敏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15分钟后无异常则改为8~10滴/分钟滴注,丙种球蛋白应在2小时内全部滴注完成。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3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对治疗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1.3治疗效果评定

在治疗一周后观察患儿的体温、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中的PCT及CRP水平进行比对分析。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儿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儿的体温已经正常,并且患儿的血液中细菌培养结果从阳性转为阴性;有效:治疗后患儿的症状有所改善,患儿的体温趋向于正常,并且患儿血液中细菌培养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无效:治疗后患儿的症状几乎没有改善,体温较高,血液中细菌培养结果仍旧为阳性。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治疗7d后平均体温为37.0±0.3℃,对照组患儿在治疗7d后平均体温为37.5±0.8℃。而且实验组患儿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为2.45±0.36天,对照组患儿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为3.78±0.51天。除体温外,实验组患儿血培养结果从阳性转为阴性的时间为2.31±0.23天,对照组患儿血培养结果从阳性转为阴性的时间为3.97±0.45天。

对两组患儿的血清中CRP和PCT的水平进行比较。实验组在治疗前的CRP水平为(21.56±4.35)mg/L、PCT的水平为(7.71±4.65)ng/L。治疗7d后,实验组血清中CRP及PCT水平分别为(11.98±5.36)mg/L、(2.43±0.79)ng/L。对照组在治疗前的CRP水平为(22.16±4.21)mg/L、PCT的水平为(7.67±4.15)ng/L。治疗7d后,实验组血清中CRP及PCT水平分别为(17.11±3.27)mg/L、(4.57±1.45)ng/L。两组结果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显效18人,有效11人,无效11人,总有效率为72.5%。实验组显效27人,有效10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为9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没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拒奶、高烧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等。丙种球蛋白含有免疫球蛋白IgG,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临床上使用丙种球蛋白后,机体内的IgG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升高,可以结合细菌产生的毒素降低毒力,同时还可以阻止细菌的抗原与受体结合,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反应因子的水平,从而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降低新生儿因败血症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中,辅助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缩短新生儿血培养由阳转阴的时间,有效改善患儿发热症状,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率,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兴月.万古霉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2):2184-2186.

[2]陈国庆.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CD64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5,1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