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学术的重大发展。其中,公共选择理论是这一理论趋势中颇为耀眼的一颗新星。这一理论将理性人假设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贯彻到政治和法律运作的过程中,更新了以往的研究结论。作为公共选择的两大理论分支之一,利益集团理论与法律研究的关系极为密切,被应用于诸多法律议题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洞察法律制定和运作的逻辑提供了理论钥匙。在这一交叉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立法的交易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具体的研究工具,尤为关注立法的供需关系和供需两方的行为逻辑,为我们从公共选择的视角认识和解释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这一进路标志着社科法学中一种既不同于法律社会学,也不同于借助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法律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进路。中国学者需要足够的理论自觉,要紧紧盯住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找到本土法律实践中的行为人,并利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去建立有因果机制的理论解释。
简介:海上共同开发争端可以分为当事国之间的争端、共同开发机构与承包商之间的争端以及承包商之间的争端。这三类争端主要是由于对有关共同开发协议的解释和适用存在分歧、共同开发协议一方出现单方违约行为而产生的。解决海上共同开发争端的方法包括谈判与协商、仲裁、国际法院或国际组织、调解委员会以及综合的方法等。今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签订海上共同开发协议、选择争端解决方法时,应坚持政治与外交的方法是首选、仲裁的方法不能完全排斥、利用国际司法机构的裁判方法宜慎重以及重视运用综合的方法来解决争端等。
简介:建设战略支点国家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最终落地的重要步骤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只有既满足战略支点的客观要求,又同时具有强烈的主观参与意愿,才更有可能成为战略支点国家。战略位置重要、辐射能力较强、共同利益基础较牢、双边关系水平较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战略支点国家的客观要求。国内政治环境、国家发展水平、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是判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意愿的主要依据。根据客观要求和主观意愿,可以确定“一带一路”潜在战略支点国家名单。战略支点国家的客观要求相对固定,而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主观意愿却相对易变,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国家的过程中,要把握可能影响沿线国家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
简介:美国特朗普政府2018年3月公布"301"条款调查报告标志着对华贸易战的开始,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战略竞争新阶段,经贸摩擦的结局将对未来中美关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问题包括: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对华贸易战受到哪些国际与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中美贸易战可能前景有几种?贸易战的结局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作者认为,特朗普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来自于美国对中国全面崛起的恐惧不安、国内中期选举压力及特朗普本人丑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美贸易战存在不确定性并可能失控升级,如两国不能加强彼此理解,恢复建立战略信任关系,中美关系有可能朝"新冷战"方向发展;中美开展在全球治理架构下的有效合作是未来两国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务实途径。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践行这一理念,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以绿色金融为支撑。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绿色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绿色金融,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而且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调整实际运营活动,并将社会风险、治理风险等纳入到体系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绿色金融较早,其成功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坚持“赤道原则”、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构建碳金融体系等方面。
简介:当前,中美不仅在大国崛起的历史命题上面临诸如“修昔底德陷阱”的战略挑战,而且在双边关系上重新面临结构性问题如台湾问题的干扰。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中期选举、中美贸易摩擦和印太战略部署等多重目标的作用下,刻意提升美台关系。受其鼓励,蔡英文当局采取对美一边倒即“联美抗陆”的策略,将美国的各种亲台举措视为推动“台独”进程的“良机”。蔡英文当局不仅借机突显与美国的“民主价值同盟”,而且企图扩大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主动空间。然而,美台关系提升面临重大的障碍,核心的制约力来自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是决定美台关系提升程度与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协防台湾、军售与军事合作、美台价值连接、特朗普个人因素等问题上,美国并没有给蔡英文太多机会。一个可能暂时突显台湾地位的中美紧张关系并不能真正给台湾带来安全和增进人民福祉,蔡英文当局只有回到“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才能为台湾带来最大的安全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