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水平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制备急性大鼠MI/R(缺血30min,再灌注6h)模型的基础上,静脉输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造成2个不同浓度的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动物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配为4组:(1)假手术组(SHAM),(2)生理盐水对照组(CON),(3)高糖1组(HG1)和(4)高糖2组(HG2)。术中监测血糖水平,再灌注结束后检测心肌酶谱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1)与CON组相比较,HG1组和HG2组缺血期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10.5±1.0)、(18.0±1.2)mmol/Lvs(4.7±0.7)mmol/L(P〈0.05)。(2)HG1组和HG2组的血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心肌酶谱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80和0.73,P〈0.01)。(3)HG1组的IS较CON组有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5.2)%vs(37.6±5.8)%,P〉0.05〕;HG2组的IS明显扩大〔(45.6±8.5)%vs(37.6±5.8)%,P〈0.05〕,且IS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0.57,P〈0.01)。结论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加重大鼠MI/R损伤,且血糖水平与心肌酶谱和IS之间存在正相关。

  • 标签: 高血糖症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大鼠
  • 简介: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中部农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中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5家医院1895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加权使用率从2001年的11.0%增加到2006年的56.1%,和2011年的78.5%(趋势P值〈0.001)。在三个研究年份中,整体而言,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测量LDL-C的患者他汀的使用率最低。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入院时有胸痛(OR=2.03;95%CI1.03-4.02,P=0.041)、既往有冠心病史(OR=2.06;95%CI1.21-4.53,P=0.008)的患者接受他汀治疗的比例更高。然而即使在各个年份当中,不同医院的他汀使用情况差异也非常显著。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中部农村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他汀 血脂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发病在24h内的ACS患者88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ACS患者于发病第7天和第14天时分别复查上述指标.结果SAP患者其血清Tbil和I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CS患者无论是UAP还是AMI,其Tibl和I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发病第7天即显著下降(P<0.05),第14天时又有进一步降低.而Dbil水平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在发病后其Tbil和Ibil水平明显升高,发病7~14天后即显著降低.Tbil和Ibil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斑块活化、不稳定有关.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血清胆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与30d心性死亡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6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A(〈100g/L)、B(100~119g/L)、C(120~139g/L)、D(140~159g/L)、E(≥160g/L)5组。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30d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30d病死率分别为25.0%,20.4%,10.6%,4.3%和8.5%(P〈0.001);心力衰竭为36.1%,25.5%,20.9%,8.6%和5.1%(P〈0.001);肺炎为33.3%,23.5%,8.5%,2.2%和5.1%(P〈0.001);消化道出血为19.4%,5.1%,0.9%,0.9%和1.7%(P〈0.001);但是,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的发生率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1正相关(P〈0.001和P=0.001)。结论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其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呈J型曲线,血红蛋白水平越低,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大;较多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老年患者。

  • 标签: 血红蛋白类 心肌梗死 预后 死亡率
  • 简介:<正>用ELISA法测定37例AMI患者尿激酶溶栓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参考值<0.2mg/L。结果:AMI发病后6h内、24h内cTnT阳性率分别为92.59%和100%,明显高于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66.66%和92.44%),P<0.05及0.01。cTnT增高持续时间(12.81±3.99)d,明显长于KC-MB(2.29±1.51)d,P<0.01。以cTnT出现首峰时间≤16h和12h浓度/24h浓度值>1.0作为溶栓后冠脉

  • 标签: 溶栓疗效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cTnT 血清心肌 尿激酶
  • 简介: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摘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于黑龙江省红兴隆中心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共58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替罗非班组在同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术中术后血流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 急性心肌梗死(AMI)
  • 简介:<正>经头颅CT或MRI证实脑梗塞且入院时血压增高1038例,于急性期用20%甘露醇125ml或速尿20~40mg/次,2~4次/天脱水,减轻脑水肿。并用钙离子拮抗剂或ACEI降压,血压≥200/120mmHg者用压宁定50mg静滴降压。治疗过程中因降压过度,脑灌注不足再发脑梗塞36例。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BP)134.78~165.25mmHg,再发时71.48~125.53mmHg。应重视

  • 标签: 脑梗 急性期 降血压 发脑 临床分析 脑灌注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外周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目和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人选35例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在AMI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两周后采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用CD34、VEGF和ACl33标定EPCs,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目,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AMI患者人院时EPC数目以及血清中VEGF以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两周后患者外周血中EPCs和VEGF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但是CRP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入院时患者EPCs数目和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898,p=0.002);治疗两周后EPCs数目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相关性(r=0.5915,p=0.0002)。结论AM]患者早期循环中EPCs数量增加可能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而两周后EPC的数目增加可能VEGF对EPCs的动员有关,均有利于心梗部位的修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占急性胰腺炎的50%~70%。其中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bilesevereacutepancreatitis,BSAP)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提倡“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临床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难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内镜介入治疗已逐步应用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为评价经内镜治疗BSAP的疗效,将我院2006年至2009年经内镜治疗的14例和同期常规治疗的21例BSAP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 内镜治疗
  • 简介:<正>回顾分析11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其胸前导联心电图改变,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均证实右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胸前导联 心电图改变 对比分析 右冠状动脉 心功能不全
  • 简介:<正>检测AMI患者发病24h内血糖升高62例,其中有糖尿病26例,无糖尿病组36例;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另两组(P均<0.01)。无糖尿病组则无变化。示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作为检测AMI后血糖升高患者病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组 血红蛋白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5h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时体温36.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mmHg,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电图V1~V4ST段抬高0.3mV,V1~V2呈QS型,V3~V4有小q波,Ⅱ,Ⅲ,

  • 标签: 老年人 心肌梗死 胃肠出血
  • 简介:目的调查我院7年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人数和住院病死率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病例1778例的临床特征.结果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者1778例,男性1483例,女性295例(男:女为5.0:1).其中死亡213例,男女死亡比例为3.6:1,但男(11.2%)、女(15.6%)病死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02年的男、女住院人数与1996年相比分别升高了130%和62%,以男性升高幅度更显著(P<0.01),7年间男、女病死率分别由1996年的17.4%和17.6%降为2002年的10.8%和7.3%.结论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而女性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近年来,男、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每年患病住院人数均显著增加,但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趋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男性 住院人数 住院病死率 女性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对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协助临床治疗。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即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测定。结果:60例中阳性占55例,阴性5例,确诊率达91%。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危重症之一,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指导治疗极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心肌肌钙蛋白T对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及价值,协助迅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肌钙蛋白T 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 诊断 测定 心肌磷酸激酶 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
  • 简介:<正>检测22例患者,其中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MO)10例,非MO组12例。结果:MO组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少于非MO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3级;梗死后:0%比41.7%,P=0.030;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前:50.0%比75.0%,P=0.173)。MO组血清肌酸激酶(CK)和MB峰值活力显著高于非MO组。MO组血清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血流 梗死区 核磁共振成像 梗死面积 于非
  • 简介:目的观察酸枣仁汤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心功能和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AMI合并抑郁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常规组)和酸枣仁汤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联合组)各48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血脂、心律失常及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末,常规组患者的HAMD-24评分较入院时升高(P<0.05),而联合组患者HAMD-24评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血脂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均有改善,联合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大于常规组患者(P<0.05).随访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再梗和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酸枣仁汤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可改善AMI合并抑郁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和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酸枣仁汤 急性心肌梗死 抑郁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力衰竭,是影响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近来的临床试验提示干细胞治疗可改善左室功能,但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系统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干细胞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LV-EDV)的变化,为探讨干细胞治疗是否改善左室重构提供一些线索。对象与方法系统检索PubMed(1967.1-2009.12)、Embase(1967.1-2009.12)、CochraneLibrary、综述及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并通过阅读相关综述及文章的参考文献进一步获取信息。对目前已发表的评估干细胞治疗对AMI患者LV-EDV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应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s)计算加权平均差(Weightedmean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限(CI),用以描述干预前(基线)后(随访时)LVEDV的净差值。结果共13项研究(合计AMI病例926人,其中,合计接受干细胞干预者452人,未接受干细胞治疗者474人)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接受干细胞治疗者相比,接受干细胞治疗者LVEDV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WMD:-1.76,95%可信限-4.61~1.08,P=0.233)。结论本研究提示干细胞治疗不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重构。

  • 标签: 荟萃分析 心肌梗死 干细胞治疗 左室重构 随机对照试验 左室功能
  • 简介:心肌疾病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根据受累基因不同,可导致疾病严重程度或预后的不同最近发现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中存在一种不常见的表型,其特征为左室广泛受累(ALVC),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右室病变ARVC是由于细胞粘附缺陷所致。几种细胞粘附蛋白(如粒桥蛋白)基因突变的发现支持了这一观点

  • 标签: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细胞粘附蛋白 基因突变 疾病严重程度 心肌疾病 右室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