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区2020年8月到2021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与此同时增加中药治疗和心理疏导,然后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上来看,观察组(96.6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显著(P<0.05);从阴道不规则出血时间上来看,观察组(5.75±1.24)要明显低于对照组(7.69±1.64),差异显著(P<0.05)。结论: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治疗中,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增加中药治疗和心理疏导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阴道不规则出血时间,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9例肠球菌成人血流感染患者资料。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药敏结果统计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39例肠球菌血流感染病原菌包括20例粪肠球菌和19例屎肠球菌,主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和肿瘤,主要原发感染灶来源于呼吸道、胆道和胃肠道。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率的粪肠球菌菌株分别为,庆大霉素50%、链霉素35%;屎肠球菌为庆大霉素73.7%和链霉素42.1%。39例在血培养结果回报前经验性使用了抗菌药物,30例经验抗菌治疗不合适(占76.9%)。肠球菌血流感染总体死亡率28.2%。结论肠球菌是血流感染主要致病菌且有很高病死率。尤其有肿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肠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血流剪切率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的评估。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研究组为68例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为48例健康体健者,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硬化斑块将研究组及对照组再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计算最大剪切率(SR),同时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并记录HD患者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研究组颈动脉SR、血管内皮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斑块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5),研究组斑块阴性组低于对照组斑块阳性组,(P〈0.05),血液透析患者阳性组及阴性组比较,阳性组年龄、C-反应蛋白高于阴性组。结论SR减低是血液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发生和进展的特征之一。
简介:目的观察活体时肝门部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能否形成凝固区,探讨肝门部血流对凝固区大小的影响。方法从6头健康家猪选取14个肝门部胆管靶点,分为非肝门阻断组和肝门阻断组,每组7个胆管靶点。将单极电极针13mm裸露部分置入胆管腔内,输出功率5w,消融时间4min。病理检查胆管和邻近肝组织改变。结果两组剖面均可见半椭圆形灰白色凝固区,凝固区周围有明显的暗红色环状带。光镜下凝固区胆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变性、坏死;肝组织变性;暗红色环状带为肝组织出血。非肝门阻断组和肝门阻断组凝固区平均长轴直径分别为(13.29±1.38)mm、(13.29±1.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0.05);凝固区平均短轴直径分别为(3.14±1.07)mm、(4.57±0.9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结论活体时肝门部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可形成典型的射频消融区。肝门部血流影响凝固区短轴直径,不影响凝固区长轴直径。
简介:【摘要】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 , 对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4月妇产科收治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患者102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1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苯甲酸雌二醇实施治疗,实验组则实施苯甲酸雌二醇和宫血宁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就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轻度红斑、1例瘙痒和1例毛囊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3例轻度红斑、4例瘙痒和4例毛囊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病率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实施苯甲酸雌二醇和宫血宁联合治疗后,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可促进患者妇产科机体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脑血流CT灌注情况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治疗后脑CT灌注成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动力学[最大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峰流速对称性差值(DVp)、平均流速对称性差值(DVm)]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BF、CBV指标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MTT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Vp、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DVp、DVm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CT灌注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