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 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带来严峻挑战的 同时, 也是信息化教学建设深化教改的机遇。外科手术学基础是临床医学生从基础走向临床实习的必修课程,特殊期间响应国家教育教学工作部署全面开展了线上教学。本文分析了外科手术学基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疫情期间外科手术学基础线上教学引发的思考,总结了外科手术学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推进价值,旨在丰富临床教学资源,优化外科手术学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简介:摘要:研究我国防盲与眼科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判断显示全国眼病及视力障碍的白内障患者占 60%,视网膜葡萄膜病占 15%,角膜病占 25%,是目前我国盲和视觉损伤的重要原因。我国已经建成 700多个白内障无障碍治疗试点,为患者配备必要的助视器。做好护眼保护,提高防治效果。切实做好眼科流行病的综合发展,努力减少缺陷,提高创新性,深度,广度不足的问题。依照需求加强眼科流行病的发展趋势建设,努力开展有效的流行病分析创新发展,整合眼保健治疗各个方面的治疗,开展有效的创造价值应用,开展低价格、高品质的治疗,完善白内障、视网膜、角膜、青光眼等疾病的防治,提高我国防盲水平,完善眼科流行病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本文选择6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出,观察组患者检出阳性率明显更高,观察组患者各个项目检出率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有较高价值,检出阳性率更高,漏检、误检风险减少,有利于患者后期开展有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大脑脚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本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9例出现肢体瘫痪或运动功能障碍,21例伴意识水平下降或认知能力降低,为本病最常见症状;影像学检查中,可见大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患者可累及脑桥、小脑等部位,部分患者可见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可见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存活18例,3例患者丧失自理能力,预后不良率53.13%。结论:1)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与大多数脑梗死症状相似或相同,多数患者伴脑桥、小脑梗死。2)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灌注不足可能为本病的最主要病因。3)本病的预后较差,短期存活率并不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对 CT 磁共振成像与 X 线平片在脊椎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从我院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 120 例入组研究,所有患者均经 CT 磁共振成像和 X 线平扫诊断,将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脊椎骨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 CT 与 X 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后发现, CT 诊断准确率 94.17% ,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 98.33% , X 线诊断准确率 73.33% , CT 诊断准确率优于 X 线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优于 CT 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 X 线诊断, CT 、磁共振诊断在脊椎骨折临床中应用价值更高,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断结果更加可靠,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简介:【 摘要】目的 探究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 。 方法 选取 2018-2019 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及盆腔纤维瘤 患者 20 例,对所有患者行 CT 以及 MRI 检查,对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的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特征作总结归纳。 结果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 情况均有其特征,需作临床鉴别诊断。 结论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 均有其独特的特点,临床诊断需与其他类型肿瘤作鉴别诊断,提升临床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的诊断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60例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病毒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乙肝五项阳性率差异,并统计观察组患者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并与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乙肝五项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者(P<0.05);观察组60例患者中大三阳检出率为55.0%(33/60),小三阳检出率为40.0%(24/60),与病理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学检查在乙肝患者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3月于我院门诊部、住院部、体检部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者 400例,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并与组织病理学比较,分析其检查价值。结果 400例研究对象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出阳性率为 14.50%;其中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 79例慢性宫颈炎检出符合率 94.94%, SCC检出符合率 100%, HSIL 检出符合率 66.67%, LSIL检出符合率 50%, ASC-US 检出符合率为 92.86%;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与组织病理学相比,宫颈病变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符合率,临床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老年患者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2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019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并从患者一般资料、病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方案等多方面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均为跌倒伤,且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更多,合并高血压患者明显更少,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与去年同一时间区内老年患者骨折的临床特点差异显著,因此临床治疗时应根据疫情特殊环境结合患者实际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便更好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不开展微生物形态学检验,由临床医师开展经验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基于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开展针对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就两组患者抗生素干预后感染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比,同时就研究组患者病原菌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轻度感染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感染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白杆菌,均为单一病原菌感染。结论: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开展微生物形态学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抗生素干预的效果,提升感染控制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降低血液病漏诊与误诊中的应用价值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 201 8 年 5 月至 201 9 年 5 月收治的 120 例白细胞计数> 25×109/L 或< 4.0×109/L 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中正常率为 14.17% ( 17/120 ),高于对照组的 7.50% ( 9/120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小细胞性贫血占据 20.83% ( 25/120 );大细胞性贫血占据 9.17% ( 11/120 );疟原虫占据 2.50% ( 3/120 );异常细胞占据 10.83% ( 13/120 );提示感染占据 26.67% ( 32/120 );异性淋巴细胞占据 22.50% ( 27/120 )。结论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疑似血液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漏诊与误诊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时间2018年07月-2021年07月,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抗CCP指标和RF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抗CCP阳性检出率和RF阳性检出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观察组的补体C3指标和补体C4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G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诊断效果,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给予患者早期针对性治疗,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