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义齿种植术进行口腔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520例口腔修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选择固定义齿种植修复方案,观察组患者选择活动义齿种植修复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8.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修复满意率93.1%,对照组患者修复满意率70.4%,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口腔修复时,选择活动义齿种植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基牙出血指数,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变化以及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接受治疗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群体MIF、IL-23、RANKL、OPG、DKK1以及和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血中MIF、IL-23、RANKL、OPG、DKK1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P<0.05),且MIF、IL-23、OPG与疾病活动历程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MIF、IL-23、RANKL、OPG、DKK1含量明显提高,且MIF、IL-23、OPG含量增加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用来判定病情和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脑卒中患者抗阻与牵拉训练对其改善活动功能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30例慢性脑卒中患者,均分为联合训练组与抗阻训练组各15例。联合训练组是采用抗阻与牵拉向结合的训练方式。而抗阻训练组只是单纯的对患者进行抗阻的训练方式。两组的训练周期皆为4周,对两组干预训练前后的对慢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肌肉力量等康复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干预后,综合训练组的慢性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康复指标皆优于抗阻训练组的各项康复指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肌肉力量、步行能力与平衡功能的各项康复指标中,抗阻与牵拉训练在有效改善各项指标中都要优于单纯的抗阻训练,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科学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54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64层CT进行病情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CT的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检查结束后,共计发现108例个病变部位,常见部位为88例(81.48%),上叶尖后段为59例(54.63%),下叶背段为29例(26.85%),少见部位为20例(18.52%),其中上叶前段为9例(8.33%),左舌叶为6例(5.56%),右中叶为3例(2.78%),下叶基底段为2例(1.85%)。54例患者中,28例(51.85%)患者表现为多个肺段的病变,16例患者表现为肺段病变以及单肺叶病变。结论64层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将患者的病症部位进行明显的显示,以毛玻璃影、绒毛结节、肺实变影、树芽征以及小空洞等形式表现出来,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Rood技术与被动活动相结合对于早期偏瘫患者的临床运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早期偏瘫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被动运动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Rood技术与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力和肌张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2.79±1.13)分,下肢肌力(3.36±1.25)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上肢肌张力(0.82±0.13)分,下肢肌张力(0.94±0.21)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早期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采用Rood技术与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能够是患者的患肢肌力得到提升,同时肌张力得到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早期康复进程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作用。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西药房处方样本1600份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抽取的门诊西药房处方样本800份划入对照组,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抽取的门诊西药房处方样本800份划入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管理和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样本的处方调配差错率。结果观察组多处方同时配药8例,药品数量错误6例,漏配4例,品项错2例,差错率2.5%;对照组多处方同时配药8例,药品数量错误8例,漏配10例,品项错16例,差错率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进一步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的诊治特点及方法。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我科56例由于逼尿肌活动低下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尿流动力学结果及随访资料,通过总结经验,结合参考文献及国内现有经验初步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UTS)临床诊治特点及方法。结果5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均以下尿路症状(LUTS)为主要临床表现,逼尿肌活动低下(DU)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5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经治疗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逼尿肌收缩力有一定提高。结论逼尿肌活动低下(DU)是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的常见病因,现阶段对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