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进行专项整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7年9月,我院开展了降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在这一背景下,以我院2017年7月—2017年12月随机抽取的8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合理性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患者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37.50%。经点评,75例用药合理,合理率93.75%。结论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I类切口围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化,促进医疗质量提高,保障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干眼症治疗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人工泪液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开展于2016年1月—2017年月,将在此期间收治的50例干眼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人工泪液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人工泪液联合治疗,对比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取得的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与泪液分泌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与泪液分泌量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干眼症治疗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人工泪液联合治疗,疗效显著,适合眼科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在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骨科于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94例Ⅰ类切口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意愿,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为两组患者提供常规给药和合理给药。观察两组患者在给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与抗菌药物费用、感染情况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给药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患者,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费用、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用于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与呼吸内科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血液内科与呼吸内科收治的240例采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40例患者的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疾病情况及病原菌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在血液内科与呼吸内科的使用情况。结果240例患者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亚胺培南的使用率最高,为28.8%;其次为美罗培南,使用率为23.3%;排在第三位的是去甲万古霉素,使用率为15.4%;然后是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利奈唑胺注射液等。240例患者中有93例为病原菌感染,其中金葡菌感染率最高,占19.3%;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15.7%;排在第三为的是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占14.5%,然后是大肠埃希菌、β-溶血性链球菌、酵母菌等。结论分析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提高血液内科与呼吸内科的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脂肪和蛋白类饮食对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和各单位健康体检的人群3165例,根据年龄的差异分为青年组(20~45岁)、中年组(45~60岁)、老年组(>60岁),三组研究对象均服用300mL牛奶,50~100g面包以及1个鸡蛋(约60~70g)。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就餐前和就餐2小时后的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就餐前和就餐2小时后的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肪和蛋白类饮食对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肝功能检查能在任何时候进行抽血送检,不受就餐因素限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5月期间,统计我院患者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品品种、用量以及联合使用等情况。结果(1)我院二类精神药品共涉及9个品种,均为口服剂型,其中,278人使用佐匹克隆,149人使用右佐匹克隆,137人使用氯硝西泮,135人使用阿普唑仑,69人使用奥沙西泮,64人使用劳拉西泮,23人使用艾司唑仑,19人使用唑吡坦,8人使用苯巴比妥。(2)分析二类精神药品联合使用情况发现,84.53%单用1种,14.28%联合使用2种,1.19%联合使用3种。结论总体分析,本院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在二类精神药品中,新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占主导地位,使用相对广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我院实施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我院方达和东软医院管理软件系统分别筛查出干预前后的病例资料并分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下降至干预后57%;遴选药物品种的合理性(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由干预前59.6%上升至干预后的96.8%;用药疗程从干预前2.05天下降到干预后1.46天。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监管措施实施后,我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明显下降,临床应用趋于规范合理,但仍然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及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仍待进一步加强监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参考。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6月为时限,择取我院567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点评用药医嘱,汇总点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合理性。结果567例患者中,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328例(57.85%),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82例(9.17%),预防性使用157例(27.69%)。患者共计447例用药合理,合理率78.84%,120例用药不合理,不合理率21.16%,不合理类型包括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当、术前未用术后用、术后疗程超24小时等。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较为突出,建议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及药学干预,以提高药物使用规范性与合理性,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30例结合常规治疗手段,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期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血清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时其疗效显著,相对中成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病患的肝功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