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总结1例广东省年龄最小(50天)甲型H1N1流感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患儿的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及护理难点,我们采取了冷水枕降温,血管保护等针对性护理措施,经过精心护理,患儿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透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血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护理模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均为75例;对比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探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CRBSI的发生率,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探究组的CRBSI发生率为1.2%,低于对比组的4.1%,同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透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CRBSI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化疗病人CRBSI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肿瘤化疗病人CRBSI的发生。方法监测我院肿瘤化疗病人CRBSI的发生。结果2010年8月-2011年7月住在肿瘤内科的静脉留置导管化疗病人326例,CRBSI31例。结论肿瘤化疗病人是我院CRBSI的高发人群,加强控制措施是预防肿瘤化疗病人CRBSI发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300例,将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常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患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病例数。结果观察两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观察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一年内乙型肝炎病患有0例,对照组有6例,观察组四年内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有12例,对照组仅有2例,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的过程中选择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6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6年10~12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52例为实验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从21.1‰下降到3.8‰,超出了预期目标。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强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选择我院收治的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话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B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0.00%vs20.0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也能缩短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与评价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AutoLumoA2000)检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性能。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和相关文献,并结合厂家要求对AutoLumoA2000化学发光测定仪测定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分析灵敏度、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干扰试验进行验证。结果灵敏度为0.001AU/ml;高值和低值批内精密度分别为4.27%、4.36%,批间精密度分别为6.75%、5.03%;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回收实验回收率R为94.21%;临床样本添加1000mg/dl血红蛋白、20mg/dl胆红素、3000mg/dl后测得结果满足偏差均不大于±15%。结论经验证,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定量检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合格,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简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其感染后常发生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且与婴幼儿哮喘发病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受累细胞损伤、炎症、体液和局部免疫反应及高反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检测和PCR技术快速、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利巴韦林、免疫球蛋白及干扰素常能达到早期病因治疗,尚在试制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疫苗及基因治疗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