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3型、乙型流感病毒在MHL混合细胞中的增殖情况。方法利用LLC、MDCK以及HEP-2混合细胞培养瓶与MDCK单一细胞培养瓶对甲3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标准毒株进行接种,同时设置对照组。分析甲3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毒株在MDCK细胞瓶以及混合细胞瓶中的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情况、细胞病变效应以及血凝滴度。结果病毒的血凝滴度为116,通过15稀释的甲3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接种MDCK细胞瓶以及MHL混合细胞瓶在37℃的环境下进行48h的培养之后,感染乙型流感病毒的细胞发生了脱落以及细胞固缩的现象,而感染甲3型病毒的细胞则出现了细胞团聚以及拉网现象。结论经MDCK、LLC以及HEP-2混合细胞瓶进行分离和培养,能够有效监测甲型流感的暴发趋势,并有助于对其它呼吸道病毒进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可为临床诊断以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8例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口服中药、静脉滴注喜炎平及化痰散外敷的方法进行,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白细胞、影像学差异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结果胸部X线检查发现对照组炎性面积更大,阴性结果占比更大。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易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精卫中心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评估防控措施效果,为控制特殊环境特殊人群甲型H1NI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和病例生活居住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对部分病例采集鼻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timeRT-PCR对病例进行核酸检测。结果该起疫情为一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共发生流感病例67例,罹患率为22.87%,3次采集22份现症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其中20份甲型H1N1流感核酸呈阳性。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报病意识,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接种流感疫苗等综合措施,是预防流感暴发流行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被诊断为病毒性感染的65例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致病形式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35例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30例。暴发性心肌炎组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结果经临床检查,暴发性心肌炎组临床症状比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临床症状严重;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超声检查中左室短轴缩短率参数(31±5.3)%和左室射血分数(56±3.2)%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37±5.97)%、(73±3.7)%;经死亡率统计,暴发病死率31.4%高于非暴发组10.0%。结论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死亡率更高,血液中各项高血清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和低左室射血分数是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暴发型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80例小儿暴发型心肌炎患儿以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40例护理组给予优质护理措施,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39例,总满意率97.5%,与护理组总满意33例,总满意率82.5%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儿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0%,死亡1例;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掌握优质护理技巧并运用于小儿暴发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护理当中,可有效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与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暴发性心肌炎9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观察,以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的42例患儿为对照组,采取针对性护理的48例患儿为试验组,统计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中主要表现为发烧、流涕、咳嗽、腹痛、恶心、惊厥和烦躁不安等症状,并且小儿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较高,心电图会有传导阻滞和室颤现象。试验组48例患儿中痊愈的有46例(95.83%),死亡的有2例(4.17%),对照组42例患儿中痊愈的有31例(73.81%),死亡的有11例(26.19%),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并且其死亡率较高,在治疗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过程中要予以患儿全面有效的护理,提高护理水平,从而减少患儿的死亡,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风疹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调查疫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对人群聚集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后风疹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基本情况,采集疑似病例的双份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测定。结果对前10病例血清标本进行风疹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由风疹病毒引起的风疹暴发疫情。首先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晨检,搞好个人卫生,每日环境卫生,通风,消毒以及搞好宣传教育是预防风疹发病的重要措施。其次提高风疹疫苗接种率,尤其应对没有纳入免疫规划的5岁及以上年龄儿童、中小学生等高危人群,是预防风疹发病的重要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以便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防治院内感染。方法采用MIC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两年来我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93株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表型。结果2015年—2017年93株嗜血杆菌患者,年龄分布主要为60~99岁,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28%,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1.27%。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4.47%,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7.83%。93株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中,57株氨苄西林耐药,其中44株?-内酰胺酶阳性,且氨苄西林均耐药,13株?-内酰胺酶阴性但氨苄西林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均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美洛培南耐药率低<15%,对复方磺胺耐药率高>80%。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耐药率最高,其次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内酰胺酶阳性的流感或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biaTEM型?-内酰胺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学校细菌性痢疾爆发的原因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防控此类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某学校细菌性痢疾患者63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班无症状学生63例为对照组,分析细菌性痢疾爆发原因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经分析发现,观察组喝生水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触病人、洗手、洗餐具、吃零食及在食堂用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测学校二次供水的水池水、寝室管网末梢水、食堂管网末梢水及教师家属楼管网水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及耐热大肠菌群均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且在蓄水池水样中检出宋内志贺菌。结论饮用被污染的水池水是该学校细菌性痢疾爆发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改善生活饮用水供水条件是避免细菌性痢疾再次爆发的主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流行特征,为本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特点提供预防和控制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该次流行性腮腺炎的基本情况、疫情包括病例、时间、性别、住宿及年龄分布等特征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取隔离观察、治疗,预防接种,并加强易感人员监控、强化病情监测等措施,密切观察所有患者临床治疗及预防控制效果。结果此次流行性腮腺炎的基本情况主要为在校小学生,总发病率为36.75%,男性发病率为48.94%,女性为51.06%,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段发病分布为7~8岁发病率最高44.68%,其次为3~6岁为31.91%,最低为两岁以下及11~15岁年龄段,分别为4.26%、8.51%,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属于半封闭式管理模式,人群密集、居住及学习环境空气流动低、卫生状况差及大多农村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不全等因素,导致流行性腮腺炎易暴发流行。作为乡村免疫防疫工作者,须做好疾病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易感者,以减少该病的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甲型H1NI流感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6例甲型H1NI流感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53例病人咽拭子检测结果均转阴,病人愈后良好,1例患者转入本院重症监护室,2例患者转院治疗,转归率为94.6%。住院时日7~10d,平均(8.3±1.5)d。结论加强病情监测、体温监测、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为患者疾病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