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正常小鼠及辐射损伤小鼠经口服给予补气中药后,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和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MHC—Ⅰ、MHC—Ⅱ的表达强度:采用酶标仪检测、观察分析补气中药对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的影响.以了解对ID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补气中药均可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尤以西洋参显著;并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人参、黄芪、白术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但可上调MHC-Ⅱ类分子的表达,西洋参则对MHC—Ⅰ、MHC—Ⅱ类分子表达呈下调。经抗原刺激后,补气中药都提高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西洋参作用较显著。结论: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虽然同为补气中药,但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显示出一定差异。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80名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组在口服相同药物基础上加用针刺和耳穴贴压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HRV变化。结果:治疗8星期后,两组HAMD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认知因子及总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星期后,两组24h内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窦性心率的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24h内窦性心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内相邻窦性心率R-R间期差大于50ms的个数占百分比(PNN50)及高频成分(HF)均较治疗前增加,低频成分(LF)及低频高频比(LF/HF)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和耳穴贴压可增强常规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RV的改善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消痔化瘀洗剂熏洗联合温和灸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手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消痔化瘀洗剂熏洗联合温和灸、消痔化瘀洗剂熏洗、温和灸、温开水熏洗4种处理方法,治疗2w。观察4组患者在治疗14d后的临床疗效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4组术后2w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痔化瘀洗剂熏洗联合温和灸组创面愈合时间最短,与消痔化瘀洗剂熏洗组、温和灸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痔化瘀洗剂熏洗联合温和灸对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术后创面愈合疗效显著,为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目的:探讨温和艾灸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对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和艾灸治疗,观察不同方法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水平等免疫学指标和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率15.91%、总有效率78.41%,观察组临床痊愈率23.86%、总有效率89.7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ESR、CRP、RF、IgA、IgG、IgM、C3、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以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休息痛、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指数、HAQ指数、DAS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以上评分2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以上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畏寒乏力、过敏性皮疹、脱发、口腔溃疡发生率分别为17.05%、23.86%、9.09%、25%、5.68%、12.5%,观察组分别为10.23%、13.64%、6.82%、11.36%、3.41%、3.41%,观察组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疹、口腔溃疡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艾灸能提高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简介:目的:研究福州地区不同年龄正常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方法:对1058例福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并用SPSS20.0软件对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福州地区正常人群中医体质以单纯型体质为主,总体分布排前三的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②男女体质在阳虚质上存在差异。③健康状态下,中老年人平和质比例高于青壮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虚质、血瘀质的分布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阴虚质、气郁质呈递减的趋势;18-24岁年龄段人群阴虚质、气郁质较突出;25~44岁年龄段的人群阳虚质、痰湿质较突出。结论: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有所不同,说明中医养生防病也要讲究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
简介:目的观察桑瓜饮对血糖、血脂的调节作用,筛选出其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B组(模型组)、C组(阳性药物组)、D组(桑瓜饮水煎剂组)、E组(水液部位组)、F组(乙酸乙酯部位组)、G组(正丁醇部位组)、H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组)、I组(乙酸乙酯部位+水液部位组)、J组(正丁醇部位+水液部位组),正常组记为A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给药42d。末次给药后,检测并比较桑瓜饮水煎剂及其各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造模后给药前,与A组相比,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显著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各给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42d后,与B组相比,C、D、E、J组的FBG显著降低(P〈0.05或P〈0.01),FBG下降百分比分别为96.75%、17.48%、24.10%、66.90%;与C组相比,除J组外,其余给药组FBG均与C组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脂检测指标方面,与B组相比,C、G、H、J组均有降低甘油三酯(TG)的作用(P〈0.05或P〈0.01),TG含量分别下降88.10%、49.06%、51.92%、88.10%;C、D、H、J组有降低总胆固醇(TC)的作用(P〈0.05或P〈0.01),其含量分别下降17.90%、12.22%、12.64%、17.44%;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分别是D组和J组(P〈0.05),HDL-C含量分别升高30.15%和37.10%;桑瓜饮各给药部位均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作用(P〈0.05或P〈0.01);与C组比较,J组TC、TG、LDL-C均与之无显著性差异,但其HDL-C含量比C组升高13.33%。结论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均有调节作用,其有效部位可能主要是正丁醇部位+水液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