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张家港澳洋医院 普通外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要】目的:研究腹股沟疝气患者实施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现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50例腹股沟疝患者以 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研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将最终两组治疗效果给予研究对比。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术后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后疼痛程度也较轻,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其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占据优势较大(P< 0.05)。 结论:将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加快术后患者身体恢复速度,减少患者发生的并发症。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用于分娩潜伏期镇痛的临床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8月~2015年03月收治的160例分娩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式,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对比两组产妇镇痛前后的VAS评分、产后一天内出血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在实施麻醉处理后,其镇痛效果显著,且第二产程的镇痛效果仍然存在,实验组VAS评分为(1.38±0.44)分,对照组VAS评分为(7.59±1.55)分,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娩产妇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处理后,能够起到明显的镇痛效果,缓解产妇分娩过程的疼痛感,对于提高产妇分娩过程的安全性及其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分娩潜伏期 镇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胸腰椎压缩骨折为脊柱外科常见疾病,骨折发生后可产生局部疼痛、出血,伴发神经损伤时可出现相应阶段的神经症状,造成瘫痪或不全瘫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后路手术为常用术式,需要进行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由此造成的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所导致的腰背肌无力和顽固性腰背肌疼痛等并发症逐渐引起重视,为了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各种腰椎后路微创方法应用而生。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本组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最大径面均不位于腮腺内,但与同侧腮腺深叶分界不清,病灶向茎突前间隙内生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呈裂隙状位于肿块的内前方或消失;同侧翼外板及翼内外肌受压向前外移位;咽腔变窄;同侧茎突受压向内后方移位;内侧颈动脉鞘区血管受压向后移位。8例神经鞘瘤的最大径均位于茎突后间隙内。肿瘤与腮腺深叶间可见清晰的脂肪间隙。5例肿瘤最大径面位于茎突水平的茎突后间隙,咽腔明显受压变窄,茎突受压向后移位,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外移位至腮腺与肿块之间形成明显分界。3例肿瘤最大径面位于茎突下颈动脉鞘区,茎突受压向前移位,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前内移位,而对咽腔影响不大。结论虽然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相似,不易鉴别,但从两者的发生部位及占位效应与腮腺的关系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分析,可以做出较准确地鉴别诊断。

  • 标签: 咽旁间隙 多形性腺瘤 神经鞘瘤 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应用优质护理理念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2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39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加用优质护理理念,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前负性情绪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负性情绪水平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优质护理理念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负性情绪 并发症发生情况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在间歇期PICC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MEA),寻找间歇期PICC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失效的严重性、被发现的可能性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计算RPN值;风险优先排列;设计优化流程;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应用FMEA前选择8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FMEA后选择9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失效模式分析在减少间歇期PICC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失效模式 间隙期 PICC 不良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并存糖尿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对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并存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分为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分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并存糖尿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方式,能够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能够促进护患友好关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糖尿病 优质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对新生儿黄疸采用间隙或持续蓝光照射进行治疗的疗效,以及行治疗后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5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间隙组,采取蓝光间隙照射方式治疗;选取另5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持续组,采取蓝光持续照射方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最终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对比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间隙组总有效率98.0%;持续组总有效率96.0%,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X2=0.452);间隙组不良反应率16.0%;持续组不良反应率42.0%,差异有显著性(P<0.05,X2=5.631)。结论间隙式的蓝光照射治疗手段具有疗效优,安全性高等特点,具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治疗 间隙 持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不同的穿刺间隙麻醉效果,寻找CSEA合适的间隙。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78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39例,其中A组采用L2-3间隙,B组采用L3-4间隙。两组均在CSEA下行剖宫产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起效时间、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同时麻醉期间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麻醉效果B组显著优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采用CSEA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L3-4间隙,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麻醉效果理想。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穿刺间隙 剖宫产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手术中护理配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对这21例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2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在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25.5±102.6)毫升,无脑脊液漏发生,无错误定位发生,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在Ⅰ期愈合,经随访6个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进行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患者在手术中的良好的护理配合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可显著缩短手术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手术中舒适程度。

  • 标签: 经颈椎前路减压 椎间隙植骨融合术 术中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前牙缺失散于间隙修复患者中应用正畸与修复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义齿修复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正畸与修复技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9%(46/49)明显高于对照组79.6%(39/4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0%(1/4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6/4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技术治疗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疗效更好且修复后并发症少。

  • 标签: 正畸 修复技术 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中优质护理理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2年8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8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理念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下颌第三磨牙移动到原第一、第二磨牙的正常位置,并把第三磨牙的前倾阻生纠正,以补偿缺失的下颌第一磨牙。方法将第二以及第三磨牙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向前移动到缺失的第一及第二磨牙处,最后解除第三磨牙对第二磨牙的阻生。结果本次选取的10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经上述方法矫治,均成功前移第二和第三磨牙,使之代偿到原第一磨牙,并解决了第三磨牙对邻牙的阻生。结论利用第二磨牙以及使用率不高的第三磨牙,对缺失下颌第一磨牙患者的矫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第三磨牙 代偿 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痊愈40例,好转5例,有效率达97.82%,仅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18%;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时间为3-7天,平均治疗时间为4.8天。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取早期明确病因,积极抗感染、全身支持等对症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临床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理念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3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平均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优质护理(研究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在并发症方面,研究组发生率更低,对照组相对更高,P<0.05。在依从性方面,研究组相对良好,对照组相对较差,P<0.05。通过护理满意度的评分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更为满意,对照组相对较差,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运用该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效果,进一步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有效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优质护理理念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照组研究时间段为2023年1~6月,研究方法为常规护理,研究对象为同期50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观察组研究时间段为2023年7~12月,研究方法为个体化口腔护理,研究对象为同期50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面部情况、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面部活动评分(11.70±1.23)分、口腔功能评分(11.63±1.06)分、体象障碍评分(9.38±2.27)分、心理障碍评分(9.24±2.1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再次感染1例,占比2.00%、疼痛持续1例,占比2.00%、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发生伤口开裂3例,占比6.00%、发生再次感染3例,占比6.00%、疼痛持续4例,占比8.00%、发生率为20.00%,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口腔护理应用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个体化口腔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手术间隙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到2105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0名经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手术的要点以及各生理间隙的应用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60名患者有53名(88.3%)患者肿瘤全部切除,有5名(8.3%)患者近全切,有2名(3.%)患者大部分切除。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有53名患者KPS评分为100分,有6名患者评分为90分,有1名患者评分为80分。结论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可以通过生理间隙进入,手术的创面比较小,肿瘤全切率比较高,风险比较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Pop pen入路 松果体区 肿瘤 手术间隙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