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戛戛(1933-)身穿黑色羽绒短大衣,头戴黑色鸭舌帽,拎着黑色大画夹,背着黑色大皮包,在伊拉陪同下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脸上白皮肤透着粉红,银白的头发,银白的胡须,满脸微笑。他那庞大的身躯勉强从我家的过道中挤到客厅门口。到了门口,突然站住了。“你们瞧!”他惊叫了一声,两?..

  • 标签: 散文 人物题材 画家 俄罗斯
  • 简介:京西外研社大厦里的暖秋北京的这个深秋,凉意似乎不比往年,于深秋在京西外国语大学别致的外研社大厦中举行的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周年年会,也同样始终洋溢着热烈和温情。在为期四天(11月11-14日)的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俄语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回...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文学研究 1980-2000年 综述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的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的是九岁的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的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的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的“过去性”,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的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的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的成长的空间性。作者通过独特的时空体试图传达的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的探寻和自我身份的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文化是每个民族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异域学者的文化研究,不仅是窄室内的案头工作,还是世界各民族对话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机会各不相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学者们在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强调,对这些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 标签: 中国文化研究 俄罗斯科学院 90年代 民族文化 案头工作 历史条件
  • 简介:1895年11月17日,在奥勒尔市一位银行职员的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而他却成为20世纪苏联著名的对话理论大师;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被发现之后,他先后被冠以各种头衔: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历史文化学家、人类学家等;他就是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

  • 标签: 符号学 巴赫金 大师 苏联 世界级 诞辰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的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在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在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的”。20世纪的中国剧坛在接受斯氏的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
  • 简介:2012年11月,北京国际汉学大会期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A.B.罗曼诺夫(A.B.ЛOMaHOB)先生将不久前在莫斯科出版的《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KИTaЙrЛ3aMИpoccnИЙckИxДpy3eЙ,2012,Mockba)一书送给了我。

  • 标签: 俄罗斯科学院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中国 学者 国际汉学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流亡”是贯穿中国俄侨作家巴维尔·谢维尔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作家笔下流亡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对母国的文化记忆,在流亡地的现实生活、情感遭遇、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等,无不带有深刻的流亡印迹。谢维尔内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思索,颇具意识流特色。整体上充满静态的、孤独的、忧伤的审美氛围。

  • 标签: 流亡 谢维尔内 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侨民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的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的集合和符号系统的载体,《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的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的文化符号专注的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的文化符号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的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演出了不少卫国战争戏剧,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中国的创作者对此进行了自己的阐释,显示出了一些共性。在思想表达上,这些作品强调对战争中个人命运和道德的关注,并以人道主义的思想贯穿其中;在艺术表达上,这些作品充分表现出对抒情诗意的追求,而在舞台设计上既突出了俄罗斯风格又在多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

  • 标签: 卫国战争戏剧 中国话剧 人道主义 诗意
  • 简介: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的中国观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时期有多位来华俄国人在其行纪中就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社会与风俗运用了不同于18世纪的负面评价套语。中国由18世纪令人艳羡的文明国度沦落为停滞、腐朽、落后的代名词。欧洲社会的进步、黑格尔等人的历史哲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来华行纪深刻影响了来华俄国人关于中国的书写倾向并与后者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中国观的转向。

  • 标签: 俄国人 行纪 中国观转向
  • 简介:马克·加穆萨(MarkGamsa)是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里加市居民,1970年出生,九岁随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开始学习汉语,毕业以后又在巴黎汉语一年,后来获得了奖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研修过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化。

  • 标签: 欧洲大学 中国文学 苏联侨民 俄国文学 文学关系 马克
  • 简介:2017年是白俄罗斯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25周年。请相信,历史就在我们眼前书写!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已经形成真挚独特的关系,应该说在今天,从外交理论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不仅仅在白俄罗斯、或是在中国需要专门研究它,同样也值得国际外交界研究。

  • 标签: 白俄罗斯共和国 建交25周年 中国 回忆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信任
  • 简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分会与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西南大学俄语国家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11月10—13日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等,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各高校、《俄罗斯文艺》、《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世界文学》、《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等共一百余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学术机构的一百一十余名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

  • 标签: 俄罗斯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学术研讨会 西南大学 外国文学 俄罗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