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读者对阅读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元化,这也给“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跨界融合服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笔者针对“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跨界融合服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跨界融合服务的有效途径,希望有助于“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简介:<正>在陕西这支文学创作劲旅中,京夫的起步是比较早的。但是,他前进的步履却是甚为艰难的。这既有来自生活重担的挤压,也有发自内在艺术生命的困惑。就其文学创作时间而言,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已有30年了。这30年间,他创作的小说,报告文学等已超过三百万言。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京夫的文学创作,我从来只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我看来,京夫的中短篇小说,的确有不少上乘之作,象《手杖》、《娘》、《神事》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京夫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手杖)、《娘》等作品塑造了自己在当代文坛的形象,直至长篇小说《文化层》、《八里情仇》相继问世以后,才把自己的文学形象,进行了一次重塑。
简介:作为海外汉学界颇负盛名的中国明清文学研究者,韩南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推出了彰显个人理论基色的“东方微观型”著作《创造李渔》。本文以此为中心,重点探讨了韩南书写体系中“喜剧”概念的功能性所指,以及“创造”李渔所施行的具体策略:文学中“性文本”的模式化提炼,“倒置”作为文学现象认识装置的使用,基于“叙述者”“赞助人”等角色框架的观察和演绎,以及“跨文体”文论观的实践。事实上,积极引入西方理论批评话语并有意择取李渔这一中国文人形象作为书写个案的韩南,正代表了海外汉学界观看东方的典型机制:以特定理论/视角作为切口,方能超越时空/文化隔阂而获得创造性发现,其恰可用韩南受李渔小说启发而关注的“望远镜”及其原理作为行为隐喻。韩南更具前瞻性的是,他已将形象学范畴中的李渔提升至方法论层面,进而作为自己文学研究的镜像加以参照,这使得韩南与李渔呈现出平等互动的对话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