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神经成像来评价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压迫部位与疼痛区域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神经血管压迫部位分为上侧和下侧,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对其进行分类,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分类的一致性,运用χ2检验计算压迫位置与疼痛区域间的优势比(odds ratio, OR)值。结果两组分类的Kappa值>0.75,分类的一致性好;来自神经上侧的压迫较来自神经下侧的压迫发生眼支区域疼痛的OR值为1.53,95% CI为1.13~2.07,P<0.05。结论来自三叉神经根上侧的压迫更可能是造成眼支区域疼痛的原因,当影像上发现压迫位置与疼痛分布不符时,避免对此类患者直接行手术治疗,需行外周神经成像并详细询问病史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简介:摘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一种难治性疼痛,患者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其治疗效果欠佳,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直接或间接地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Pannexin1(Panx1)是一种新型缝隙连接蛋白,在神经系统中表达丰富,介导ATP的释放。动物实验证据表明,Panx1是NP中枢敏化发展和维持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文章介绍了Panx1的结构、分布、表达、激活与内化等分子学基础,就近年来对Panx1参与慢性NP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可能是开发非麻醉药物治疗慢性NP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儿茶酸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32只SD大鼠,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法制备成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和布洛芬组,每组8只。造模后第3天开始,后3组大鼠分别经颈静脉注射给予10、20 mg/kg原儿茶酸溶液及灌胃给予20 mg/kg布洛芬片,1次/d、连续21 d。另取8只SD大鼠设为假手术组,仅游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给药期间持续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并于给药后第7、14、21天分别用von-Frey型测痛仪测定大鼠后足机械痛阈以及用BME-410A热痛刺激仪测定热痛阈,随后立即处死大鼠,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应用TUNEL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给药后第7、14、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儿茶酸低剂量组比较,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儿茶酸高剂量组比较,布洛芬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给药后第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儿茶酸低剂量组比较,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儿茶酸高剂量组比较,布洛芬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给药后第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磷酸化(p)-NF-κB-65(0.77±0.05)、NLRP3(1.03±0.08)、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p-NF-κB-65(0.49±0.03、0.25±0.02)、NLRP3(0.81±0.06、0.69±0.04)、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儿茶酸低剂量组比较,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p-NF-κB-65、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儿茶酸可通过抑制NF-κB/NLRP3信号传导减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t=13.67,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OR=3.14,95%CI:1.26~7.83,P=0.013)。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是否出现空间记忆障碍并研究其海马转录组学变化。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组(CCI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术后28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实验检测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在术后7、28 d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运动能力和焦虑状况,通过空间位置识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记忆;于术后28 d取新鲜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检测两组小鼠基因表达差异并分析测序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验证纤调蛋白(fibromodulin, FMOD)、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前列腺素D2合成酶(prostaglandin D2 synthase, PTGDS)、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2(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2, Aldh1a2)四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小鼠造模侧后足PWMT在术后7 d(t=6.01,P<0.001)、术后28 d(t=4.49,P<0.001)明显降低。术后7、28 d两组小鼠运动能力和焦虑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距离:术后7 d t=0.25,P=0.962,术后28 d t=0.32,P=0.939。旷场中心区域活动时间:术后7 d t=1.16,P=0.439,术后28 d t=0.34,P=0.931)。术后7 d两组小鼠空间记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P=0.101),而在术后28 d CCI组小鼠空间记忆较Sham组明显降低(t=2.93,P=0.011)。转录组学测序发现两组小鼠海马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RT-qPCR检测发现:与Sham组小鼠海马组织比较,CCI组小鼠海马组织中FMOD(t=8.07,P<0.001)、Bmp7(t=4.81,P=0.003)、PTGDS(t=4.07,P=0.007)、Aldh1a2(t=7.93,P<0.001)基因表达均降低。结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可出现空间记忆障碍,且小鼠海马组织转录组学发生显著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t=13.67,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OR=3.14,95%CI:1.26~7.83,P=0.013)。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亚家族4(TRPV4)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臭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体重150~180 g,3~4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仅暴露坐骨神经;神经病理性疼痛组(NP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臭氧注射组(CY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大鼠右后肢出现跛行、缩足等症状后局部注射35 μg/ml臭氧0.5 ml,连续注射7 d。于制模前,制模后1、3、5、7 d及注射臭氧后3、5、7 d测定大鼠术侧足底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分别于注射臭氧后3、5、7 d处死8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测定背根神经节TRPV4的阳性细胞数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NP组和CY组制模后各时点MWT较低,TRPV4阳性细胞计数较高,TRPV4的mRNA均上调(P均<0.05);与NP组比较,CY组制模后各时点MWT较高,TRPV4阳性细胞计数较低,TRPV4的mRNA均上调(P均<0.05)。结论臭氧可能通过介导TRPV4的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镇痛作用。
简介:目的:探究对早产儿在护理过程中应用疼痛管理措施干预后的远期神经发育,行为及社会情感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接收的早产儿中选出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为此在实验期间将指导70例早产儿应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称之为研究组,此外,还要设置一组对照组,该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在干预一段时间后,组间比早产儿的远期神经发育,行为及社会情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神经发育和行为评分情况,研究组比对照组早产儿在该方面的数据更为突出(P<0.05);研究组早产儿在社会情感方面的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早产儿进行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干预后,早产儿在远期神经发育,行为及社会情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多个方面表现优越,得到早产儿家属的广泛认可,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ultrasound-guided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U-SGB)联合高能量激光疗法(high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对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例确诊为头面部PH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0例。A组在营养神经、口服止痛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U-SGB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HIL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RS评分、PSQI评分、HAMA评分和HAMD评分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的NRS评分,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B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加巴喷丁使用率低于A组(P<0.05),而治疗后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补救用药使用率低于A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U-SGB联合HILT治疗老年头面部PHN较单一U-SGB治疗疗效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面部除皱术结合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面部除皱术,研究组患者行面部除皱术+自体脂肪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疗效、面部皮肤检测指标、鼻唇沟及下颌缘形态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整体疗效优良率为51.22%(21/41),研究组为80.49%(33/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水分、弹性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油脂、斑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治疗后患者面部的水分、弹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油脂、斑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鼻唇沟、下颌缘形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研究组为14.63%(6/41),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面部除皱术结合自体脂肪移植进行面部年轻化治疗较单纯面部除皱术效果更好,能够明显改善皮肤状态与面部萎缩、凹陷,同时解决皮肤下垂和容量缺失问题,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3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组(N组)、口服药物治疗组(D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组(ND组),每组10例。N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或生殖股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口服药物治疗组为普瑞巴林75 mg,一天两次;N+D组采用神经阻滞+口服药物治疗,方法分别同N、D组;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浓度为0.15%罗哌卡因+0.1 g/L得宝松+0.01 g/L维生素B12;用量为5 ml/每支神经。3组患者均必要时加服氨酚曲马多37.5 mg。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10、17 d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S)、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各组VAS、PSQIS和加服氨酚曲马多用量的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两两比较时用SNK法。结果各组治疗后3、10、17 d时VAS、PSQIS评分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0 d和17 d时,N组(q=4.701、5.984)和ND组(q=6.242、8.472)的VAS评分明显降低、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组的PSQIS评分明显降低,与D组(q=4.859、7.289)和N组(q=5.762、6.3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组治疗后17 d时,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较治疗后3 d(q=3.263)、10 d(q=2.995)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组治疗后10 d(q=3.328),17 d(q=3.692)时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较治疗后3 d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组与D组比较,ND组治疗后10 d(q=4.624)、17 d(q=7.349)时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均可减轻患者的疼痛,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优于口服药物;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疼痛治疗效果最好,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真实疼痛经历,分析PHN疼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4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疼痛科就诊的10位PHN患者并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了解PHN患者真实疼痛经历和感受。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提炼出4个主题,包括患者对PHN存在错误认知;患者难以忍受PHN疼痛;PHN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失望、无助,期望镇痛效果更佳的治疗措施。结论医护人员应该加强PHN疾病的健康宣教,预防PHN的发生,关注PHN患者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