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入院先后进行编号分组,分为单一组(前40例)和联合组(后40例),分别给予神经阻滞法治疗和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发作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单一组治疗优良率为70.00%(28/40),联合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疼痛程度评分、疼痛发作频次、治疗1年后生活质量各项干扰度评分均低于单一组(P<0.05);且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 2/40)低于单一组(25.00%, 10/40),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神经阻滞和射频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降低疼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远、近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ACC)嗜神经侵袭(PNI)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5例口腔颌面部A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PN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中发生PNI 25例(45.5%),其中腮腺7例、腭部2例、口底1例、颌下腺9例、口咽1例、颊黏膜2例、唇2例、舌下腺1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95% CI 1.013~16.270,P=0.048)、肿瘤部位(95% CI 1.253~17.019,P=0.022)是影响肿瘤P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肿瘤部位与ACC患者PNI发生有关,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抑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疼痛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疼痛科因神经病理性疼痛初诊的患者8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史>1个月,年龄≥18岁,病种包括带状疱疹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抑郁患者32例(SDS>53分)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抑郁组(抑郁组),按照1∶1进行两组倾向性匹配,抽取与试验条件相匹配的32例患者(SDS≤53分)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合并抑郁组(非抑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血清中CXCL1、IL-1β、IL-6、MCP-1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病程较长(t=5.58,P<0.001);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V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血清中CXCL1、IL-1β、IL-6、MCP-1含量均较高(P均<0.05)。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VA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520,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2月至2022年7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例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5.2±9.5)岁(49~87岁),病程0.5至6.0个月。分析包括头颈部CT、MRI、治疗方法在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中累及下颌下腺、上颌骨者各3例,咽旁者2例,面部、舌根、软腭各1例。临床上以迅速增长的无痛或压痛性肿块为初始症状,侵及咀嚼肌和神经后可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和局部麻木。肿瘤均呈侵袭性低密度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患者中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辅助治疗(2例化疗,3例放疗+化疗)。根据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低分化大细胞者1例(1/11),低分化小细胞者10例(10/11)。组织学上,大细胞型由大细胞构成,染色质粗糙,核空泡状明显,核仁突出,多见坏死;小细胞型以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小蓝圆细胞为主,生长活跃并伴多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突触素均呈弥漫性表达,10例表达CD56,8例表达p63,6例微弱点状表达嗜铬素,S-100均未表达;Ki-67指数为20%~90%。至随访结束(0.5~127.0个月),3例存活,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21.0个月)较单纯手术和(或)化疗有明显延长(3.3个月)。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以低分化小细胞为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亚型。方法横断面分析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105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资料,以分级诊断标准确诊神经病理性疼痛,以NPSI量表采集其临床表现特征,以K均值聚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105例,根据其临床特征成功分为三类:聚类一"深部痛",主要表现为显著深部痛及阵发痛缺失;聚类二"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显著感觉异常及深部痛缺失;聚类三"轻阵发痛",主要表现为略明显的阵发痛及深部痛和感觉异常缺失。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三类,作为今后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的分组依据。该分类方法有潜力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该病临床缓解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最佳实践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患者146例作为对照组,审查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现况,并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最佳实践证据。2019年7—12月,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将证据应用到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2020年1—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患者146例作为观察组,进行证据应用后的再审查。采用美国疼痛协会患者结局问卷修订版(APS-POQ-Modified)调查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认知信念、术后疼痛程度,证据应用前后各检查146份疼痛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合格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疼痛认知信念7个条目得分分别为(3.45±1.42)、(3.21±1.21)、(3.58±1.53)、(3.37± 1.26)、(3.63±1.34)、(3.55±1.06)、(3.45±1.35)分,观察组分别为(2.44±1.31)、(2.35±1.21)、(2.34±1.35)、(3.06±1.17)、(2.57±1.25)、(3.05±1.02)、(3.12±1.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6.346、6.057、7.350、2.166、6.994、4.108、2.027;P<0.05)。对照组患者目前疼痛程度得分为(2.34±0.89)分,术后24 h内最剧烈疼痛程度得分为(4.44±1.17)分,术后24 h内平均疼痛程度得分为(3.21±0.75)分,观察组患者得分分别为(1.98±0.96)、(3.54±1.10)、(2.46±0.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55、6.731、8.808;P<0.01)。证据应用前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合格率为67.12%(98/146),证据应用后为82.88%(12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62,P=0.002)。结论基于循证护理的最佳实践能改善神经外科患者对疼痛的认知信念,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护士疼痛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合格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模型中是否存在神经细胞的铁死亡,探究O3治疗NP的机制。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臭氧组(O3组)。NP、O3组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术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O3组术后,在损伤处局部注射15 μl O3(40 μg/ml),NP和Sham注射等量空气,均为术后1次/d。于术前1 d(T0)及术后1、3、7、14 d(T1~T4)测定模型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取大鼠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1~T4时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4时脊髓背角内NeuN+神经元细胞数,采用透射电镜分析T4时脊髓背角内铁死亡特异性改变,采用铁死亡试剂盒检测T1~T4时脊髓背角内铁沉积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NP组和O3组大鼠:T2~T4时MWT降低,TWL缩短;T4时脊髓背角NeuN+神经元数量减少;T4时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铁死亡特异性改变;T2~T4时神经组织内铁含量增高。与Sham组相比,NP组大鼠GPX4水平降低,ACSL4水平升高。与NP组比较,O3组大鼠:T2~T4时MWT升高,TWL延长;T2~T4时GPX4水平升高,ACSL4水平降低;T4时脊髓背角NeuN+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加;T4时神经细胞线粒体萎缩程度改善;T2~T4时神经组织内铁含量降低。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3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的形式,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麻醉结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黄金微针改善面部老化的镇痛疗效。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将黄金微针治疗面部老化女性患者60例(年龄30~58岁,平均45.2岁)分为A组(表面麻醉)30例,B组(局部麻醉结合神经阻滞麻醉)30例。比较A组、B组在术中、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中疼痛评分,A组(6.90±0.96)分、B组(3.63±0.7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3,P<0.05)。术后30 min疼痛评分,A组(2.03±0.62)分、B组(0.77±0.73)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P<0.05)。术后24 h疼痛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3,P<0.05)。术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麻醉结合神经阻滞麻醉对黄金微针改善面部老化镇痛效果较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分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学毁损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前术后下肢皮肤温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的下肢皮肤温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缓解疼痛,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