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基于肺胃相关理论,分析麻杏石甘汤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组成,探讨其在治疗发热咳嗽中的临床应用,认为肺胃功能失常是导致营卫失和而汗出的直接原因;发热方面,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寒邪由表入里过程中,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证;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温邪初袭,侵及肺卫,从而引起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卫气温分肉、充皮肤功能失常,进而出现发热;从三焦辨证来看,胃喜润恶燥,表邪误汗伤津,入中焦而从燥化,可出现胃与大肠的燥热证候,且表无大热而肺热较甚。咳喘则因胃的功能失常影响肺之宣降,而致咳嗽、咳喘等呼吸功能异常表现。附验案探讨该方的运用。
简介:摘要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天然凹凸棒石吸附水中Pb2+时的影响因素、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吸附90min后天然凹凸棒石对Pb2+的吸附量为7.61~17.09mg﹒g-1,吸附量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但天然凹凸棒石用量增加,吸附量却减少。此外,天然凹凸棒石吸附Pb2+前5min速度较快,吸附60min后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反应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支架管留置时间对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URL)的泌尿系结石患者远期排石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行URL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或肾结石患者共184例。按术后支架管留置时间差异分为两组,其中,术后支架管留置4周的9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支架管留置2周的8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拔管后4周的结石清除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止痛药应用率。结果两组拔管后4周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止痛药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URL的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支架管留置2周可有效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可获得与留置4周相近的排石效果,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自然分娩产妇中应用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法及传统助产法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6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助产方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助产方法,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法。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发生情况、会阴水肿发生情况及会阴裂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围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分娩2 d后会阴疼痛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水肿及会阴裂伤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围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2 d后会阴疼痛的情况轻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在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中,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法的效果优于传统助产法,能够减少会阴侧切,减少产妇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减轻会阴损伤及会阴疼痛的程度,同时减少新生儿窒息率,保证母儿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定州市成人尿石症(US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成人泌尿系结石患者201例(USD组)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正常人群200例为无USD组,比较两组血液及尿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同时对USD患者生活习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碱性药物史、遗传因素及尿道疾病史是USD的高危因素;两组受试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的尿液生化指标中磷、钾、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SD患者尿液中钙、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USD组,镁及枸橼酸水平显著低于无USD组(P<0.05);201例USD患者尿结石成分分析,其中草酸钙结石139例(69.15%),碳酸磷灰石41例(20.40%),其余结石21例(10.45%)。结论USD危险因素有碱性药物史、遗传因素、尿道疾病史及吸烟,饮食等,且尿液高钙、低镁,高尿酸等因素均与USD发病有密切联系,对此类患者因加强监测,改善其生活习惯,积极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经肝一期胆道造瘘(PTOBF)取石术与分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45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85例,年龄(56.5±14.1)岁,年龄范围21~91岁。依据瘘道建立的方式分为:PTOBF取石组(n=94)和分期PTCSL组(n=51)。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瘘道扩张成功率、取石手术时间、手术中转率(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中转为腹腔镜、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脱管)、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等。结果PTOBF取石组取石手术时间(105.8±43.6)min、一次穿刺成功率73.4%(69/94)、一次瘘道扩张成功率93.6%(88/94)、手术中转率0,优于分期PTCSL组的(130.0±70.0)min、54.9%(28/51)、68.6%(35/51)、13.7%(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OBF取石组结石残留率17.0%(16/94)、结石复发率14.9%(14/94),分期PTCSL组为15.7%(8/51)、17.6%(9/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OBF取石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4%(7/94),分期PTCSL组为39.2%(20/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P<0.001)。其主要差异在脱管率,PTOBF取石组脱管率2.1%(2/94),低于分期PTCSL组27.4%(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P<0.001)。结论PTOBF取石术与分期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均安全、有效,但与分期PTCSL相比,PTOBF取石术时间更短、导管脱落率及手术中转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与多通道MPCNL治疗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30例上尿路结石的患者,男125例,女105例,年龄(41.20±0.32)岁,年龄范围为20~7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通道组(n=112)与多通道组(n=118),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肾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尿液转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84.25±11.26)min、(13.68±2.27)d]均短于单通道组[(101.35±12.34)min、(16.44±3.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通道组患者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与单通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单通道组与多通道组血肌酐[(126.37±21.07)μmol/L、(121.58±22.35)μmol/L],尿素氮[(6.71±1.32)mmol/L、(6.44±1.38)mmol/L],尿酸[(272.66±22.24)μmol/L、(268.25±24.14)μmol/L],血红蛋白水平[(114.58±12.58)g/L、(112.16±11.05)g/L]均低于术前[(164.39±24.25)μmol/L、(166.05±23.27)μmol/L,(18.24±3.24)mmol/L、(18.39±3.35)mmol/L,(521.25±37.58)μmol/L、(526.35±36.57)μmol/L,(128.36±13.25)g/L、(127.68±14.35)g/L],尿量[(1 354.36±54.58)ml/24 h、(1 387.88±53.69)ml/24 h]高于术前[(325.25±34.51)ml/24 h、(331.05±35.08)ml/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多通道组患者术后尿量[(1 387.88±53.69)ml/24 h]高于单通道组[(1 354.36±54.58)ml/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通道组患者术后大出血、术后发热及伤口愈合不良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单通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通道MPCNL在清除多数上尿路结石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通道MPCNL比较,多通道MPCNL在清除复杂性、多发性结石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但多通道MPCNL对患者机体及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建议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建立通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采用优序图法计算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采用SPSS 17.0软件对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3项,权重分别为(0.32,0.56,0.12);二级指标6项,权重分别为(0.45,0.55;0.56,0.44;0.55,0.45)、三级指标20项。结论德尔菲法是最常用的指标评价法,利用其对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远优于其他数理学统计方法。在权重确定方面,优序图法相对于因子分析法,不需要建立判断矩阵,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特点,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效果,探讨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2011年7月至2019年8月,20例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完成矫治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A组心脏上翻法,12例;B组心内法,8例。比较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机械通气、术后天数以及术后吻合口流速等数据。结果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和机械通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B组[(14.7±2.9)天对(16.1±6.2)天,P<0.05],A组术后吻合口流速>120 cm/s者显著多于B组(7例对1例,P<0.05)。A组住院死亡2例,B组无住院死亡。18例生存患儿顺利出院,均定期随访,随访10~96个月。B组1例术后2个月死于误吸,余无死亡。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均无吻合口流速增快。结论心脏上翻法和心内法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心内法原位吻合,术后肺静脉梗阻概率低,可以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路径表结合回授法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行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受患者病情危重、失联等因素影响,对照组配合完成研究55例,观察组配合完成研究57例。对照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55.37±8.67)岁;观察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54.21±7.73)岁。对照组采用回授法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路径表结合回授法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出院前4 h进行抗凝认知水平测试,出院1个月后进行自我管理水平测试,分析两组患者结果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前4 h抗凝认知水平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8.9%(45/57)比61.8%(34/55)],出院1个月后的自我管理水平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5.4%(43/57)比54.5%(30/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抗凝认知水平总优良率、自我管理水平总优良率均较高,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路径表结合回授法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高效护理叠加效应,显著提高患者抗凝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统体表触诊法和超声双平面法对环甲膜定位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接受颈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107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使用超声观察颈部气道结构,选取超声下可清晰显示环甲膜结构的受试者,分别由耳鼻喉科医师使用体表触诊法、超声科医师使用超声双平面法对环甲膜中点位置定位。使用直尺测量两种方法定位之间的距离,将受试者分为准确组(两点间距≤3 mm)和差异组(两点间距>3 mm)。使用超声测量环-甲间距(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距离)、环甲膜-皮肤间距(环甲膜中点与皮肤间距离),使用直尺测量平视时颈部长度、仰头时最大颌下间距。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定位方法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清晰显示环状软骨和环甲膜的受试者104例。2组性别比例、BMI、环甲膜-皮肤间距、颈部长度、最大颌下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9.091,P<0.001)、BMI>28.0 kg/m2(OR=11.214,P=0.001)、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OR=5.649,P=0.015)为两种环甲膜定位方法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肥胖(BMI>28.0 kg/m2)、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是超声双平面法与体表触诊法定位环甲膜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存在上述因素者,建议使用床旁超声定位。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乳香、没药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炮制法的乳香、没药,考察升温范围、升温速率、粒度大小3个因素对DSC试验条件的影响,并在该条件下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乳香、没药进行差热图谱扫描、分析;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20批乳香、没药进行扫描与对比分析。结果得到DSC试验的最佳条件:升温范围30~600 ℃,升温速率30 ℃/min,粒度100目。乳香、没药的DSC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在297 ℃附近只有乳香各炮制品出现吸热峰,没药各炮制品此温度区间无特征峰;二者在326 ℃放热峰位置接近,但焓值差异较大;100 ℃附近的吸热峰位置和峰形大小接近。FT-IR图谱显示,波数2 925、1 710、1 454、1 371、1 242、1 029 cm-1乳香、没药均出现吸收峰,强峰位置相近。没药波数1 029 cm-1的特征峰强度较乳香特征峰大。结论乳香、没药的DSC谱图存在明显差异,特征峰数量不同,焓值不同;乳香、没药FT-IR谱图二者差异较小,采用DSC鉴别树脂类中药材优于FT-IR,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涂片法、液基细胞学涂片法对痰抗酸杆菌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4 000例,取其夜间痰、晨痰各1份,共8 000份标本,分别采用直接涂片法及液基细胞学涂片法进行检验,记录两种方法对痰抗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结果液基细胞学涂片法及直接涂片法对清晨痰抗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33%(2 426/4 000)、21.55%(1 724/4 000),对夜间痰抗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34%(1 787/4 000)、12.40%(992/4 000)。与夜间痰相比,两种检测方法均对清晨痰抗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直接涂片法相比,液基细胞学涂片法对清晨、夜间痰抗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000份痰液标本中,液基细胞学涂片法对唾液痰、黏液痰、血痰、脓性痰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52%(108/744)、12.09%(429/3 548)、65.49%(334/510)、49.00%(1 567/3 198),直接涂片法对唾液痰、黏液痰、血痰、脓性痰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6%(22/744)、8.26%(293/3 548)、42.35%(216/510)、36.34%(1 162/3 198)。与唾液痰、黏液痰、脓性痰相比,两种检测方法对血痰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直接涂片法相比,液基细胞学涂片法对唾液痰、黏液痰、血痰、脓性痰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痰抗酸杆菌检测中应用液基细胞学涂片法,可有效诊断肺结核,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卡式微柱凝胶法联合聚凝胺法配血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侯马市人民医院中心血库输血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配血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107例)、B组(107例)、C组(106例),其中A组采用卡式微柱法配血,B组采用聚凝胺法配血,C组采用两种联合配血,对配血试验期间的阳性患者采取不完全抗体检测,比较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差异。结果三组主侧阳性、总阳性率与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次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灵敏度(36.42%)、特异度(84.23%)、符合率(79.24%)优于A组和B组的灵敏度(3.43%、3.54%)、特异度(77.83%、80.02%)、符合率(15.91%、39.22%)。经不规则抗体检测,A组7例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4例(均为次测凝聚患者),主侧3例阳性患者诊断为纤维蛋白过多(假阳性);B组17例阳性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15例,主侧2例患者诊断为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假阳性)。结论凝聚胺法假阳性率较高,卡式微柱凝胶法操作难度低,两种联合检测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敏感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