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死刑问题的争论决定着死刑的未来走向,无论是保留论或者是废止论都有自己的依据。作者在反思死刑存废观念的基础上,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对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限制并逐步废止死刑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进行创造性揭示,并对死刑的司法限制进行了全面探讨。

  • 标签: 死刑存废 观念 根据 刑事一体化 限制
  • 简介:<正>一、引论有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研究21世纪的死刑政策的学者们需要研究亚洲。首先,亚洲幅员辽阔,死刑政策多种多样——这是一个居住着地球上将近60%的人口的大陆,而且,其与死刑相关的政治体制与政策令人应接不暇。地球上能找到的每一种

  • 标签: 法域 刑罚体系 事实证据 案件审查 令人 估计数字
  • 简介:我国没有规定独立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刑事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均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标准。遵循人的认识活动规律和刑事诉讼证明活动规律,我国应当建立起递进型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将"合理根据"作为侦查阶段的死刑证明标准,"充分确信"作为审查起诉阶段的死刑证明标准,"确定无疑"作为审判阶段的死刑证明标准。

  • 标签: 死刑案件 证明标准 合理根据 充分确信 确定无疑
  • 简介: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是法律的复位,不仅能妥善解决量刑不一的弊端,而且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刑罚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司法人权保护。为保障死刑复核权实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检察机关应当构筑相应的法律监督制度。

  • 标签: 死刑复核 法律监督 听证 审限
  • 简介:[基本案情]被告人王志才与被害人赵某某建立恋爱关系后,于2007年商议结婚事宜,因赵某某家人反对,赵某某多次提出分手。2008年10月9日中午,王志才在赵某某的集体宿舍再次谈及婚恋问题。因赵某某明确表示二人不可能在一起,王志才感到绝望.愤而产生杀死赵某某然后自杀的念头。即持赵某某宿舍内的一把单刃尖刀,朝赵的颈部、胸腹部、背部连续捅刺,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次日8时30分许,王志才服农药自杀未遂,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王志才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王志才提出上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核准死刑,发回重审。2011年5月3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判处被告人王志才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一、从立法到司法。死刑控制成为必要世纪之交是世界各国司法改革风起云涌之时,也是死刑废除得以迅速进展之期。虽然2007年3月我国代表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表明“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彻底废除死刑”,但是.以我国死刑适用的现状而言.死刑若在立法上废除,在我国仍需假以时日。回顾香港废除死刑的过程,在1966年11月16日最后一次执行死刑之后就已经不再适用死刑。直到27年后才于1993年在立法上彻底废除死刑。俄罗斯宪法和刑法典均对死刑做了规定。但是死刑作为极刑只能是对侵害生命的特别严重犯罪适用。

  • 标签: 死刑控制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高级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2007年 实务
  • 简介:据新华社2005年10月26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将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 标签: 死刑核准权 核准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对先决性罪名的认识,是涉及到刑法理论'犯罪'概念的周延性的基本问题。'犯罪方法'、'犯罪所得'之法律用语,其中的'犯罪'在理论上、制度上、实务处理上和司法程序中应当具有统一而且是同一的含义,当今查处先决性犯罪的实践中,把犯罪方法、犯罪所得擅自理解为违法方法、违法所得,是一种常识性错误,这种错误得以持续并且普遍化,是法制国家所难以容忍的。为此,需要通过理论探讨、法律解释和程序改造以求得对先决性罪名的认识及处理的准确性、有效性的构建。

  • 标签: 犯罪方法 犯罪所得 先决性罪名 刑法罪名 理论解释
  • 简介:我国刑法分则第八章关于行贿、受贿犯罪的主体与对象特征规定较为混乱,影响了大众对这些犯罪的认知,笔者建议变更现有立法模式,将受贿犯罪与行贿犯罪分别予以整合形成公务受贿罪与公务行贿罪。罪名整合后不仅简化现有罪名体系,便于公众认知与学习,而且也为今后贿赂犯罪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目前刑法关于受贿与行贿犯罪的立法规定进行整合和完善,形成关于公务受贿罪与公务行贿罪内容的具体设想。

  • 标签: 贿赂犯罪 整合 公务受贿罪 公务行贿罪
  • 简介: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是死刑存废争论中的核心议题。对死刑威慑力的实证研究存在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两个难题,因此需要引入"准实验设计"方法。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导致我国的死刑实际执行数量明显减少。通过比较死刑复核权收回前后的犯罪率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可以发现,死刑政策的限缩并未导致犯罪率上升,因此有效地质疑了死刑具有威慑力的观点。在犯罪学理论上,对理性犯罪人假说的质疑,犯罪人的主观刑罚感知与客观刑罚执行状态的鸿沟,死刑相对于最严厉自由刑有限的边际效用,刑罚威慑力产生的立体维度以及死刑所具有的"残忍化效应"都有效解释了死刑威慑力难以存在的原因。保留死刑可以有效控制犯罪的迷信应当破除。

  • 标签: 死刑 死刑复核权 刑罚威慑力 准实验设计 残忍化效应
  • 简介:<正>案例刊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第9期【案情】公诉机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被告人:RANDOLPHHOBSONGUTHRIEⅢ(中文名顾然地),男,37岁,美国国籍,住上海市延平路。2004年7月29日被逮捕。被告人:吴东,男,23岁,上海市人,住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二

  • 标签: 非法经营罪 法条竞合 公诉机关 延平路 重法优于轻法 犯罪对象
  • 简介:二元罪过形式选择型犯罪是刑法修订后新创制的犯罪类型,是对依罪过形式把犯罪区分为二元罪过形式分离型犯罪与二元罪过形式混合型犯罪之传统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该类犯罪在其刑事立法进一步完善前的罪名确定问题。

  • 标签: 二元罪过形式 选择型 犯罪 罪名确定
  • 简介:我国刑法中的罪名具有法定性、概括性、简明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罪名的功能既非犯罪构成的功能,亦非罪刑规范的功能,而是作为"犯罪之名"所具有的功能。罪名的功能包括指称功能和概括功能。罪名的功能说明了罪名存在的价值,其中指称功能解释罪名存在的必要性,概括功能解释罪名存在的合理性。罪名是对法条中的罪状所进行的概括,对应的则是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整体。

  • 标签: 罪名 特征 功能 指称 概括
  • 简介:人民法院能否变更起诉罪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颇具争议。现阶段,“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等司法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展开,使得人民法院变更起诉罪名又出现新的问题。以司法实务中的具体样态为标准,人民法院变更起诉罪名的模式可分为“由重罪转轻罪”、“由轻罪转重罪”以及“平行变更”3种。对人民法院变更起诉罪名行为的法律规制也应当在不同的变更模式下从实体法与程序法两个层面进行研讨,应正确适用罪数区分理论,充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控审分离原则与辩护权保障原则。为了增强法律规制的实效,应当完善刑事立法,科学设置罪名,增加“起诉罪名不成立”判决无罪、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变更起诉罪名的具体形式、细化保障辩护权的相关规定。

  • 标签: 变更罪名 变更模式 实体法规制 程序法规制
  • 简介:在控制死刑的背景下,徒刑制度必须合理承接遏制犯罪的社会功能。与域外徒刑制度相比,中国徒刑制度的缺陷是刑期遇低,执行期限遇短,减刑遇陡,因而需要给予宽严相济的改革。

  • 标签: 死刑控制 徒刑制度 改革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改革进行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以此为背景进一步探究我国的死刑存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死刑 刑罚 犯罪
  • 简介:死刑执行监督的内容十分广泛,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死刑执行监督不太重视.相对于其他监督而言,其现状是:它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涉及人的生命;它又似乎是最不重要的,监督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因此应当重视死刑执行监督,进一步完善立法,强化监督的程序控制,充分保护死刑犯的人权.

  • 标签: 死刑执行监督 检察机关 监督内容 程序控制 行刑方式 申诉权
  • 简介:现代社会对于适用死刑越来越慎重、越来越严格。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入手,防止和减少严重危害社会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达到慎用死刑、减少死刑直至消灭死刑的目标。

  • 标签: 减少死刑 制度建设 促进稳定
  • 简介:死刑复核要真正发挥作用,核心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少杀、慎杀"司法理念。死刑复核改革应当对司法改革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裂变作用,带动一审、二审刑事程序乃至侦查程序的一连串变革,推动刑事诉讼全局性变革。

  • 标签: 死刑复核 慎杀 少杀 司法改革 司法理念 侦查程序
  • 简介:2007年12月18日,104个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全球暂缓死刑”议案。该议案要求各国尊重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标准并暂缓死刑。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投反对票的国家则认为,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废止死刑还为时过早,死刑不仅仅是人权领域的事,它还涉及司法公正等重要问题。话虽如此,但死刑终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悲剧。随着人类自身的成熟与超越,即使现阶段持保留死刑态度的国家终究也是要废除死刑的,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综观废除死刑的国家,其废除死刑之路径各不相同。笔者以为,我国废除死刑不仅依赖于司法大幅度减少死刑适用和立法者、政治家的及时抉择,而且也应该获得民众对废除死刑的广泛认同。

  • 标签: 死刑废除 废除死刑 民意 司法公正 人类社会 联合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