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对盛行于德国学界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回顾评论,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首先,作者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诞生追溯至巴克豪斯、赖希尔特、施密特等人对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遗产的继承。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理论主题,即整体性地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挖掘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论之间的总体性关联,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再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对社会自主化的形塑。最后,作者概述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新马克思阅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价值形式 资本辩证法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经验,提出“坚持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双创”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有着丰富的当代价值。为我们如何整理利用传统文化、如何发扬创新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立场、正确态度、科学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造性 创新性 新时代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的影响因素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在中国当下美学理论建设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可小视的理论重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势态、理论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新的世纪。而在中国20世纪美学的历史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影响是其他任何美学派别所不能替代比拟的。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术界应当不会有什么争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形态批判 重建审美意识
  • 简介:<正>在中国当下美学理论建设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可小视的理论重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势态、理论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新的世纪。而在中国20世纪美学的历史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影响是其他任何美学派别所不能替代比拟的。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术界应当不会有什么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发展势态 审美活动 中国美学研究 新理性精神
  • 简介:在“言必称民主”的时代,民主的话语生态却令人忧虑。西方凭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先发优势以及霸权地位,垄断了民主的定义权、民主标准的制定权、民主模式的主导权,以及民主是非的裁判权,极力宣扬与资本主义联姻的西式民主模式。精心编制了一套极具伪装、欺骗诱惑的民主话语。西方的民主话语布设了大量的理论陷阱,比如,民主一元论、民主速成论、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和平论、民主目的论、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等。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建构民主的中国语语.对西方布设的“民主陷阱”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来自中国的声音必将终结西方民主话语的霸权地位.开启民主话语的多样化时代。

  • 标签: 西式民主 话语陷阱 中国式民主 中国话语
  • 简介: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不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偶然"借用",而是其本身的文化批判品性符合阿尔都塞时代理论问题背景使然。历史地看,对西欧社会共产主义运动现实问题的关注、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泛滥法共理论"教条化"现实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传承,是"症候阅读法"的主要理论问题背景。"症候阅读法"的文化批判品性的内涵有二:一是指"症候阅读法"的理论视域是文化;二是指"症候阅读法"的内在品性就是批判。其中,第一个内涵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和文化哲学的"统一"关系以及文化哲学特有的否定的历史研究方法中得到揭示;第二个内涵主要从阿尔都塞运用"症候阅读法"对文化活动、文化载体和文化客体的批判,根本上,就是从对理论上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得到揭示。此外,"症候阅读法"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持续"穿刺"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现象。

  • 标签: 阿尔都塞 症候阅读法 文化批判品性
  • 简介:“乌托邦工程”与“点滴工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工程。它们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即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即积极的政治观消极的政治观;以此为基础,它们在社会变革理路上分别表现为激进主义保守主义。通过这种对比,波普充分地展现了其自由主义改良思想的主旨。

  • 标签: 卡尔·波普 乌托邦工程 点滴工程
  • 简介:提及超我,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高尚的道德动因,负责稽查判断自我本我。因此,当齐泽克说“超我是淫秽的、‘黑暗的’法律”时,我们不能不深感惊异。不管这个断语如何令人惊诧,却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来自于拉康。当拉康在1953-1954年的研讨报告中回到超我这个主题时已经指出:超我既是法律又是对法律的摧毁。在拉康看来,超我完全不亚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它要求主体不仅要服从超我无意义的命令,而且要享受这种服从。超我的淫秽就在于此。

  • 标签: 超我法律他者淫秽
  • 简介:《启蒙辩证法》的主旨在于反思启蒙如何倒退为神话,以及如此与神话纠缠的启蒙是否还能通过对自身倒退为神话的环节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拯救自身的出路.《文化工业》一文则表明以真理样态出现的意识形态早已将自己构造出来的系统伪装为'自然',引诱大众深陷其中.对于生活在技术,更进一步说,是技术背后的权力为他们打造的完美世界之中的大众来说,在这个华美的牢笼中反思启蒙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但文化工业理论本身的面世似乎向世人表明事实不尽然如此.于是,挖掘启蒙拯救自身的可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启蒙 神话 理性 权力
  • 简介: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宗教批判 拜物教 资本主义
  • 简介: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历史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总称,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世界意义,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治理中,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成果中,为世界文明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文明 普遍性 走向世界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执政合法领导科学。从历史的必然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的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执政的合法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选择给与了党深厚的执政合法基础。从领导的科学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厚的贤能政治,独特的政党制度,独创的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合法与科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的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瞿秋白从资产阶级革命、"欧化"视域、文艺宗派论争等角度审视"五四",遵循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文艺大众化的具象法则、俄苏文化建设经验的资源平移等理论逻辑,诠释了20世纪30年代思路与"五四"思路理论范式的对立,具有鲜明的列宁主义色彩,代表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水平;它偏激主张废除汉字,轻视"五四"的思想文化革新意义,社会科学范式遮蔽人文科学思路,资源批判服膺于语义转移,表征"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初步确立。

  • 标签: 瞿秋白 五四 文化领导权 列宁主义
  • 简介: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非一种诉诸外部标准的规范性分析,而是一种内在批判。它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一种特定社会秩序及其自我认识的内在矛盾冲突,指出后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改变社会的解放实践。这一理论相较于科学哲学观点,更应被当作一种将描述、解释规范性论述相结合的实践性理论,是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典型范本,对当代批判理论仍然具有意义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批判 解放 实践
  • 简介:<正>在上一章(事实上贯穿全书)我所持的观点是。持续的艺术创造力与去祖存精或创立新意这项特殊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此项工作涉及传统。崇高的体验亦复如此。艺术创造力靠题目的转换

  • 标签: 艺术创造力 当代艺术 相互关系 作品 具体化 折中主义
  • 简介: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进行解答的、马克思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资本论》,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他"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具体结晶。马克思的《资本论》真正体现了"三大批判"的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变革。

  • 标签: 《资本论》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 简介: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解放是以"改变世界"的现实批判为基础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哲学批判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基础,是通过消解"神圣形象"以批判苦难现实,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政治批判则重在揭露现存的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以使人摆脱束缚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劳动批判直指"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以期使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哲学批判不仅要批判旧哲学,更要借此打碎禁锢人们头脑的重重"枷锁",并最终以"改变世界"的现实批判实现人的解放。

  • 标签: 现实批判 改变世界 人的解放
  • 简介:意识形态批判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某些状况与社会支配形式依然需要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现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出一些悖论特征,它不再能满足批判社会现实的需要。要恢复意识形态批判需要对意识形态批判本身进行理论上的重构。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需要,作者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两个悖论特征入手,从内在批判的视角对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尝试着为意识形态批判打开一个领域,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复兴提出充分理由。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外部批判 内部批判 内在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