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病灶的检出差异,比较螺旋CT和MRI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为肝癌治疗时确定靶部位积累影像学资料。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6例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检查(CT组)及MRI检查(MRI组),对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组采用螺旋CT检查出49例患者的112个肝内病灶及30例患者的100个肝外病灶;MRI组采用MRI检查出54例患者的164个肝内病灶以及36例患者的143个肝外病灶,MRI与螺旋CT检查方法比较肝内外病灶检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病灶的检出,MRI检测技术与螺旋CT检测技术比较,其对肝癌的转移灶的检出前者与后者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以螺旋CT检测确定病变区域制定化疗计划时,有针对性的运用MRI技术的影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肝癌 病灶 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肺内孤立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为了提高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我们对肺内小病灶进行了CT-病理对照研究,探讨肺内小病灶CT征象及其对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cm以下肺内孤立小病灶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2mm,CT机为TCT-600XT型,CT扫描后2周内进行手术切除,切除标本固定后;按CT扫描横断方向连续做成病理大切片。将术前CT片与病理大切片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2例肺内小病灶中64例为肺癌,CT正确诊断60例,正确诊断率为93.75%,其中45例为早期肺癌。CT64例肺癌平均CT为32.7Hu,良性病灶平均CT为75.9Hu,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通过CT-病理对照研究,棘突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CT等征象对小肺癌诊断有很大价值,结合其他CT征象综合判定,能提高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肺癌 X线计算机断层 病理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MRI与螺旋 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原发性胃癌患者均经过 MRI和螺旋 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胃内病灶阳性率和胃外病灶阳性率均高于螺旋 CT检查结果,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RI在原发性胃癌患者诊断中效果高于螺旋 CT

  • 标签: 原发性胃癌 MRI CT 病灶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肺内孤立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 ,为了提高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我们对肺内小病灶进行了 CT-病理对照研究 ,探讨肺内小病灶CT征象及其对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2cm以下肺内孤立小病灶进行薄层 CT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 2mm,CT机为 TCT-600XT型 ,CT扫描后 2周内进行手术切除 ,切除标本固定后 ;按 CT扫描横断方向连续做成病理大切片。将术前 CT片与病理大切片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72例肺内小病灶中 64例为肺癌 ,CT正确诊断 60例 ,正确诊断率为 93.75%,其中 45例为早期肺癌。 CT :64例肺癌平均 CT为 32.7Hu,良性病灶平均 CT为 75.9Hu,两者差异显著 ,P<0.01。结论 :通过 CT-病理对照研究 ,棘突征 ,空泡征、血管集束征、 CT等征象对小肺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结合其他 CT征象综合判定 ,能提高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肺癌 X线计算机断层 病理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过程中采用MRI与CT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0例经手术证实且均行CT及MRI检查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对患者CT和MRI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数据分析得出:MRI诊断技术显示病变范围、发现较小转移灶的能力较CT诊断技术更强,并且各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原发性胃癌病灶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MRI诊断技术进行病变范围呈现,以及发现较小转移灶的能力更佳。

  • 标签: CT诊断 MRI诊断 原发性胃癌 诊断价值
  • 作者: 张亚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健康体检的增多和低剂量螺旋CT(LDCT)的普及,肺部小结节病变(直径≤2 cm)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及其治疗存在相关困扰。肺部小结节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多见为结核瘤、炎性假瘤、错构瘤、肺硬化性血管瘤等;恶性结节多为肺癌和转移瘤 。CT扫描具有高分辨能力,在降低辐射量的同时,对于微小的病变也能发现,使得其被迅速推广使用。

  • 标签:   CT值  肺结节诊断   重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光束乳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基于水当量直径(W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W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衡量指标的儿童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DRL)典型,衡量本医疗机构CT检查辐射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头颅1 391例,胸部1 386例及腹盆部1 035例患者CT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其年龄、CTDIvol、DLP,手动测量最中间扫描图像的前后径(AP)、左右径(LAT)、兴趣区面积(AROI)及面积内CT(CTROI),按照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AAPM)报告方法,计算有效直径(d)、WD、转换因子(f16/32XSIZE)及SSDEWD;将各检查部位分别按照年龄及体型进行分组:按照年龄分为<1、1~、5 ~、10~、15~岁5组,各分组患儿数分别为:头颅252、320、400、380及39例;胸部188、320、399、398及81例;腹盆部75、310、310、300及40例。头颅基于LAT分为<12.5、12.5~、14~、15~、16~ 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151、222、319、399及300例;胸部、腹盆部基于d分为<15、15~、20~、25~、30~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胸部275、527、400、165及19例;腹盆部403、410、184、34及4例。统计各分组内CTDIvol、SSDEWD和DLP的第75百分位数,将其作为DRL典型;并比较CTDIvol和SSDEWD在衡量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按年龄分组,以CTDIvol为衡量指标的头颅、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分别为14.9~24.1、1.8~4.5和2.0~7.5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分别为14.7~18.9、4.2~6.9和4.7~11.8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分别为260~505、40~185和65~435 mGy·cm。按d分组,以CTDIvol为衡量指标的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分别为1.8~6.8和2.2~9.2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分别为4.2~9.1和4.9~13.0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分别为40~255和85~545 mGy·cm。头颅按LAT分组,以CTDIvol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为14.1~23.1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为14.3~18.5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为240~475 mGy·cm。头颅除年龄<1岁、LAT<12.5 cm分组外,CTDIvol均大于SSDEWD,头颅CTDIvol为(18.63±3.24)mGy,SSDEWD为(16.38±1.81)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8,P < 0.001);胸部、腹盆部各分组CTDIvol均小于SSDEWD,胸部CTDIvol为(2.77±1.02)mGy,SSDEWD为(5.22±1.2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89,P < 0.001);腹盆部CTDIvol为(3.36±1.82)mGy,SSDEWD为(6.27±2.44)mGy,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15.16,P < 0.001)。结论本医疗机构DRL典型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合理且较低水平,SSDEWD较CTDIvol能更准确反映辐射剂量,亟需建立基于SSDEWD的DRLs。

  • 标签: 儿童 计算机体层成像 诊断参考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99mTc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membraneantigen,PSMA)小分子抑制剂(HYNIC-Glu-Urea-A,简称99mTc-PSMA)SPECT/CT显像探测前列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初诊12例、经治57例)前列腺癌患者99mTc-PSMASPECT/CT结果,评价全身平面显像结合断层显像检测前列腺癌原发和(或)转移灶的价值,分析99mTc-PSMA阳性率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的关系。结果:所有69例患者中,6例根治术后PSA<0.2ng/mL患者为治愈状态,以患者为单位,99mTc-PSMA阳性率77.8%(49/63)。99mTc-PSMA阳性患者PSA水平(中位数25.52ng/mL,范围0.853239ng/mL)明显高于99mTc-PSMA阴性患者PSA水平(中位数0.35ng/mL,范围0.0039.28ng/mL)(P<0.001);在初诊和PSA>1.0ng/mL的复发患者中,阳性率高达97.4%(37/38)。99mTc-PSMA阳性组患者Gleason评分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1)。结论:对于前列腺癌初诊患者和PSA>1.0ng/mL的复发患者,99mTc-PSMASPECT/CT对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的探测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治疗决策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GLEASON评分 99mTc-PSMA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回顾性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检测胃癌病灶的能力和在术前肿瘤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轴位CT图像、多平面重组(muh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和MPR结合CT胃镜(CTgastroseo-PY,CTG)检出胃癌病灶的准确率以及轴位CT图像和MPR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轴位CT图像、MPR和MPR结合CTG检测胃癌病灶的准确率分别为84.76%、91.43%和95.24%,轴位CT图像与MPR以及MPR与MPR结合CTG之间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轴位CT与MPR结合CTG检出胃癌病灶的准确率有显著性差异(X^2=6.40,P〈0.05)。轴位CT图像与MPR对胃癌肿瘤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6.40%和87.50%,两者有显著性的差异(X^2=3.88,P〈0.05)。结论与轴位CT图像相比,MPR结合CTG显著提高胃癌病灶的检出率,MPR可明显提高胃癌肿瘤分期的准确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癌 分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22年6月就诊的27例可疑异位胰腺疾病患者,均经多排螺旋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其在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包括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24例异位胰腺患者中有32个病灶,3例非异位胰腺患者有5个病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32处异位胰腺病灶出现2处误诊,而非异位胰腺5处出现2例误诊。其中32处异位胰腺病灶中有30处为胰腺组织,其中有10处(31.25%)累及黏膜下层,7处(18.75%)合并炎症反应,有7处(21.88%)累及肌层及黏膜下层,其余6处(18.75%)病灶病理结果显示无明显累及范围,另2处中有1处为胃底部息肉,1处为肿瘤病变。5处非异位胰腺病灶中,1处食管黏膜炎合并鳞状上皮增生,1处胃窦慢性黏膜炎性病变,1处胃底部息肉,2处肿瘤性病变。多层螺旋CT对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诊断效能,其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60.00%,准确率为89.19%。结论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可疑异位胰腺的诊断中有很高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诊断价值很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多排螺旋CT 可疑异位胰腺病灶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IC)参数术前预测胃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胃镜证实为胃腺癌并行手术切除的26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有脉管侵犯组(150例)和无脉管侵犯组(116例)。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增强动脉期(AP)、静脉期(VP)和延迟期(DP)扫描。基于能谱CT碘图测量增强各期胃癌病灶的IC,并计算标化IC(nIC)。测量肿瘤厚度。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包括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神经侵犯、阳性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比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类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IC参数和联合参数预测脉管侵犯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有脉管侵犯组与无脉管侵犯组间肿瘤厚度、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Lauren分型和神经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脉管侵犯组胃癌病灶的ICVP、ICDP、nICVP、nICDP高于无脉管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4.23、4.25、6.12,P均<0.001),其预测脉管侵犯的AUC(95%CI)分别为0.674(0.610~0.738)、0.677(0.614~0.741)、0.731(0.671~0.792)、0.700(0.636~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厚度(OR为1.148,95%CI 1.085~1.237,P<0.001)和nICVP(OR为209.904,95%CI 14.874~644.362,P<0.001)是胃癌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子,联合参数预测脉管侵犯的AUC(95%CI)为0.790(0.736~0.937),高于单一IC参数ICVP、ICDP、nICVP和nIC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7、3.29、2.10、2.60,P=0.002、0.001、0.036、0.009)。结论基于胃癌能谱CT VP和DP图像测量的IC和nIC能有效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状态,nICVP联合肿瘤厚度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碘基值 脉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排多层螺旋CT对40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做VolumeRendering(VR)、CurvedReformat(CR)、MIP、MPR重建。结果400例患者中,32排多层螺旋CT发现各种类型的斑块1200个,冠状动脉的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多分布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近段。结论32排多层螺旋CT能够检查出冠状动脉各种斑块及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其检查安全、无创、准确、快捷,可以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首先方法。

  • 标签: 32排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A 冠状动脉斑块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检测,指导临床制订适合的微创治疗方案,降低巨大血肿的病死率。方法病例来源于患者86例,按实际手术的时间分成0~3小时组,3~6小时组及6小时以上组进行对比。应用美国GE公司F-Ⅱ多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层厚10mm,间距10mm,一般扫描10~12个层面。根据血肿大小及密度变化,进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其近期疗效,确定适合的穿刺时机,以期为临床提供客观化指标,观察3个月后ADL指数评分,判定其远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0~3小时组64.0%,3~6小时组88.0%,6小时以上组50.0%。结论CT作为客观化指标,在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中起到重要地位,结合发病时间,可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时机,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术 CT值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总结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对于<3cm胸部病灶的穿刺技巧。方法回顾分析191例行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病例,分析<3cm病灶容易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总结穿刺技巧。结果直径<3cm病灶的并发症发生率(气胸51%,出血57%)明显高于≥3cm病灶(气胸18%,出血20%),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病人默契配合,操作者精确定位,准确穿刺,高效采集。

  • 标签: 胸部活检 CT引导 穿刺技巧
  • 简介:背景与目的:常规CT/MRI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十分困难。临床证实^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18F—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18F-FDGPET)在术后肿瘤残余病灶检测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但脑皮质大量摄取^18SF—FDG,对颅内残余肿瘤的显像有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11C-蛋氨酸(^11C—methionine,^11C—MET)PET/CT显像在检测脑胶质瘤术后肿瘤残余病灶中的应用价值,并与^18SF—FDGPET/CT相比较。方法:脑胶质瘤术后患者38例行^11C—METPET/CT显像,其中有18例同时行^18SF—FDGPET/CT显像。临床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38例患者中经临床影像随诊及病理活检证实肿瘤残余者30例,^18C—MET和^18F-FDGPET/CT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3.3%、82.3%(χ^2=1.376,P〉0.05),8例无肿瘤复发者^11C—METPET/CT显像阴性,其中1例行^18F—FDGPET/CT显像也为阴性。^11C—MET显像所见病灶边界清楚,远较^18F—FDG清晰。14例患者中,^11C—MET显像的肿瘤/灰质比值、肿瘤/白质比值明显高于^18F—FDG显像(2.11±1.13比0.99±0.42,P〈0.01和3.20±2.11比1.89±0.64,P〈0.05)。结论:^11C—MET显像能灵敏地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定位方面优于^18F—FDG显像

  • 标签: 脑胶质瘤 肿瘤残余 ^11C-MET ^18F—FDG PET/CT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为提高行TACE后的肝癌患者的病灶残留情况检出率,探讨MRI检查和CT检查对肝癌TACE后病灶残留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32例行TACE后的肝癌患者,接收时间为2020年04月~2022年04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CT检查,将实验室检查作为对照标准,评价MRI检查和CT检查方式对行TACE后的肝癌患者病灶残留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1)CT和MRI联合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致,病灶及残留病灶检出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RI诊断效能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联合评估肝癌TACE术后病灶残留及随访价值显著,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高效参考依据。

  • 标签: CT MRI技术 肝癌TACE术后 病灶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