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析台湾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前这一威权体制时期下的环境抗争与政府回应的阶段性变化表明:1980年至1987年的环境抗争主要以自力救济为主,使用围堵和身体暴力等较为传统的抗争手法,这一时期政府对环境抗争的回应采取了较为克制和容忍的态度,因而环境抗争也较能取得成功;解严后,环境抗争进入一个爆发期,集会游行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抗争形式,政府也一改过去对环境抗争的容忍态度而转向强力压制。但压制的效果却是使环境抗争进一步反弹上升;在1992年以后,政府更依赖于法律来处理环境纠纷和因应环境问题,逐渐形成地方化和例行化的抗议处理风格,环境抗争亦走向温和化和常态化,发生暴力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台湾经验对于大陆的启示在于:一方面在面对环境抗争时应当尽快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因应方式;另一方面应认识到包括环境抗争在内的社会力本身也可以成为制度和法治发展的动力。
简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社会矛盾频频发生,同时随着网络技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微博、微信时代的到来,传统舆论转向网络舆论,这深度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严重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以魏则西事件为例,探讨政府在处理该事件过程中有效的具体措施,譬如:引导传统主流媒体、赢得舆论话语权;联合办公、回应及时有效;信息公开、准确发布;转变治理理念、坦承责任缺失等等,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借鉴。同时,对新时期政府回应路径转型提供了如下经验:政府部门应该在建立网络舆论预警及掌控机制、建立信息流动对称发布机制、树立官员良好形象、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适应网络时代发展,提高政府回应效率。
简介:提升电子政务回应性,是电子政务发展由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回应性建设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探索这些区域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含义。本文借鉴政府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电子政务回应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全N923家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回应性的在线测评数据.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普遍面临回应率低、回应速度慢以及回应质量差等问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电子政务回应性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佳,西部地区的回应速度最隧,东北地区的回应质量最差。(3)电子政务回应性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制度因素有关,存在着“同侪效应”;但与公众需求和财政投入等经济因素关系不显著。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制度引导,加快电子政务回应性建设的创新扩散过程:另一方面,县级政府需要扭转以往电子政务发展的硬件投入视角,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需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