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评价眼周注射+面部微针导入胶原蛋白对于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77例皮肤光老化患者,对其进行胶原蛋白眼周注射+面部微针导入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皮肤细纹参数、皮肤弹性参数、其他皮肤指标。同时总结不良反应率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眉间与眼尾皮肤细纹参数均低于治疗前,皮肤弹性参数均高于治疗前,其他皮肤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对比有差异(P<0.05)。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90%(3/77),总有效率均高于96.10%。结论:为皮肤光老化患者实行胶原蛋白眼周注射+面部微针导入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皮肤细纹、皮肤弹性与肤色,减少皮肤的黑素含量,提高皮肤光泽度。而且该项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标记方法下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8年8月选择健康志愿者200名在某医院手术室采集样本。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在每名志愿者上腹部设立空白对照A区,另用灭菌记号笔按B、C、D、E区进行标记,其中B、C区直接在腹部皮肤标记划线(B区划实线,C区划虚线),D、E区先消毒皮肤后作标记划线(D区划实线,E区划虚线)。消毒后分别在A、B、C、D、E区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消毒效果。结果200名健康志愿者共采集到1 000份样本,其中细菌培养阳性39份,阳性样本检出的菌落数为1~6 cfu/cm2;划实线标记区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划虚线区,不同分区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1.8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先划线后消毒的B、C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5、9.09;P<0.05);而先消毒后划线的D、E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C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D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E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标记、消毒会对皮肤消毒效果产生影响,建议手术部位皮肤先消毒、后标记,并采用虚线进行标记的方法。
简介:摘要: 医用粘胶是用来拉合伤口边缘或将一些外在物品如胶布、敷料、导管、心电电极、造口袋等固定在皮肤的产品。 2013年国际皮肤护理及造口护理协会发布专家共识,并定义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MARSI)。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 PICC由于留置时间长需要定期维护,如果敷料卷边、渗血、渗液、过敏等,需要频繁的更换敷料。 PICC置入部位的皮肤反复暴露于医用粘胶,在维护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从而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增加感染的风险,甚至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现有国内的研究,显示 MARSI的发生率在 19.7-28.67%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本文综述了 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给予预防措施,以 减少 MARSI的发生,提高 PICC维护质量,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简介:摘要目的在本次实验中将使用不同的皮肤准备方法对需要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备皮,研究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将以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80名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实验对象,把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使用改良后的皮肤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皮肤准备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概率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概率低7.5%;而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的人数更少。所以,在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皮肤准备时使用改进后的皮肤准备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部位感染的概率。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更低,而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患者卧床时间更短,由此可见使用改良的皮肤准备方法有着更好的效果,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产儿皮肤温湿度护理干预措施对皮肤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我院2023年9月~2024年7月收治早产儿4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皮肤温湿度护理),对比两组皮肤感染情况、皮肤状态分数、早产儿成长情况、家长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对比两组皮肤感染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护理后对比早产儿皮肤状态分数、体重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护理后对比家长满意度,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皮肤温湿度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可改善早产儿皮肤状态,助力早产儿成长,预防皮肤感染,提高家长满意度。
简介: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监察又是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环节。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上政府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环境监察体制试水垂改,环境监察工作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环境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1.环境监察立法不完善。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监察办法》是2012年颁布实施的,主要针对环境监察工作的机构、人员、监察要求进行了明确,但没有对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环境监督检查的经费来源、环境监督检查的保障机制、环境监督检查的主要工作制度等问题予以详细规定,致使环境监察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2.环保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包罗万象,不仅有水、气、声、固废专门的法律法规,还有与海洋、放射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各个省到各个市再到区、县(市),又配套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虽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法律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尚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很难执行和操作。另外,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包括公安、发改、规划、工商、法院、国土、城管、水利、建设等部门,而每个部门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各个部门的职能,导致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相互推诿。再者,环境监察执法过程中的行政执法证据往往需要监测部门出具,而现实情况是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配合不够,不能很好的协同作业,出具监测数据不及时,造成涉嫌环境违法案件调处不及时。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中的改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之间我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每组30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皮肤瘙痒缓解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进穿刺部位护理措施对新生儿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留置PICC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改进穿刺部位护理方法,包括皮肤准备、敷贴选择和使用、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的改进。观察两组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改进穿刺部位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皮肤浸渍、接触性皮炎、毛囊炎及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7.50%比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主要由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反复穿刺或多次置管、置管时间及位置、医用敷贴粘性及使用方式、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引起。穿刺部位护理方法的改进,可有效降低新生儿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