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动力和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ER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分析两组患者性别、病程、症状、食管动力、胃镜下表现和食管裂孔功能方面的特点。结果25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老年组61例、中青年组189例。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在性别、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24/37比78/111;(4.9±4.2)年比(4.5±3.8)年;均P>0.05];典型症状(反酸、烧心)及非典型症状(胸痛、咳嗽、咽部异物感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35/26比146/43;P<0.01),老年组以非典型症状为主,而中青年组以典型症状为主。老年组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65±28)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中青年组[(74±28)mmHg] 、无效食管动力(IEM)比率和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78.7%(48/61)比65.1%(123/189);16.3(6.0,36.3)分比6.4(2.5,18.0)分,均P<0.05]。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及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例患者完成胃镜检查,老年组反流性食管炎C级和D级以及C级和D级合并食管裂孔功能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04%(8/49)比0.65%(1/155);14.29%(7/49)比0(0/155),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UES静息压与年龄呈负相关性(r=-0.145,P<0.05);LES长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性(r= 0.129,P<0.05)。结论老年GERD患者与中青年相比,非典型症状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增龄,UES的静息压降低,无效食管比率增加,食管酸暴露程度增加,老年人群抗反流能力明显降低,可能需要长期抑酸药物维持。
简介:目的探讨尸检老年不同年龄肝组织基因组DNA含量变化。方法选取低温(-80℃)保存尸检的新鲜肝组织样本37例,提取基因组DNA,并按照年龄分为4组:≤65(51.5±15.6)岁组6例,66~79(76.3±2.2)岁组8例,80~89(86.4±1.8)岁组11例,≥90(93.3±4.1)岁组12例,包括2例百岁老人,用紫外光谱法测定DNA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80~89岁组DNA含量(0.310±0.286)mg/ml,分别与≤65岁组DNA含量(1.665±0.529)mg/ml、66~79岁组DNA含量(1.393±0.424)mg/ml、≥90岁组DNA含量(1.147±0.333)mg/ml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80~89岁组DNA含量明显降低;(2)≤65岁、66~79岁、≥90岁3组D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组DNA含量有随龄逐渐降低的趋势;(3)≥90岁组DNA含量比80~89岁组DNA含量高。结论(1)人肝组织基因组DNA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表明在衰老过程中,DNA的改变不仅表现在质的方面,在含量上也有所变化;(2)≥90岁组基因组DNA含量出现略有增高的现象。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6例14岁以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将其按照患儿年龄分别纳入0-2岁组(n=58)和≥2岁组(n=18)。肠套叠患儿均通过腹部超声检查、空气灌肠或剖腹探查术确诊。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格及辅助检查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复发情况及病理性起始点有无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超声检查阳性率、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手术治疗率、肠坏死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岁组患儿临床表现有典型肠套叠症状者(同时具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和果酱样大便)占62.1%(36/58),≥2岁组则为5.6%(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岁组患儿合并呕吐、血便发生率分别为75.9%(44/58)和0(0/58),≥2岁组则分别为22.2%(4/18)和5.6%(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仅一例6岁患儿证实为回肠幼年性息肉导致的继发性肠套叠(存在PLP)。结论本组临床病历资料显示,虽然多数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发病年龄〈2岁,但≥2岁患儿仍然存在该病可能,而且≥2岁患儿的肠套叠多数仍为原发性肠套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症状典型者罕见,空气灌肠复位对其仍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43例、普通老年组(60-75岁)68例以及高龄老年组(年龄≥75岁)19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血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患者主要为单支病变,普通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患者主要为多支病变,差异显著(P<0.05);高龄老年组的右冠状动脉病变和普通老年组左回旋支病变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冠心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均不相同,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冠心病防治措施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其对于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和进展具有显著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患者烤瓷冠修复后龈沟液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需进行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100名作为受试对象,其中男、女性各50名,年龄20-59岁,按年龄段分成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每组25名。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单冠进行修复,分别在修复前及修复后1个月检测基牙龈沟液的分泌量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结果:修复后1个月基牙龈沟液分泌量以及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修复前。但随着年龄增加,龈沟液分泌量及炎性因子升高的量越少。龈沟液分泌量,在20-29岁组,30-39岁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在40-49岁组,50-59岁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1β,各组治疗后1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各组治疗后1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在20-29岁组,30-39岁,40-49岁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在50-59岁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钴铬合金烤瓷单冠修复可使各年龄组患者龈沟液分泌量增加,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但年龄越大,升高的量越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15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将不足75岁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75岁及以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结果在临床危险因素比例、血管病变及PCI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IC术后一年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龄组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