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术后恢复。因此,多模式镇痛很有必要。目前主要采取全身麻醉复合局部麻醉或头皮神经阻滞。本文就头皮神经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醉医师了解和应用头皮神经阻滞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麻醉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男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腰方肌阻滞组20例和B组传统局部浸润麻醉组20例,分别进行相应方式麻醉,A组麻醉由麻醉师在超声引导下完成,B组麻醉由手术医师完成,待麻醉发挥效应后开始进行手术,术中记录麻醉操作所用时间,麻醉完成至手术开始平均等待时间,单纯手术时间,总手术时间(包括入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后等待时间以及单纯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开始作切口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束时VAS评分,术中最大疼痛评分,术后6 h疼痛评分。结果A组患者麻醉操作平均时间为7.1 min,麻醉完成至手术开始平均等待时间23.8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62.8 min。手术开始作切口时VAS评分平均为2.3分,结束时VAS评分平均为0.8分;术中最大疼痛值平均为2.8分,术后6 h疼痛评分平均为1.5分。B组患者麻醉操作平均时间1.8 min,麻醉完成后至开始手术等待时间平均0.4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37.9 min;手术开始作切口时VAS评分平均约0.2分,结束时VAS评分平均约0.1分。术中最大疼痛评分平均约1.3分,术后6 h疼痛评分平均为4.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纯手术时间平均为32.8 min,B组患者单纯手术时间平均为35.8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局部浸润麻醉等待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中需要随时追加麻醉药物,且与手术医师的麻醉技巧和手术操作熟练程度有关。腰方肌阻滞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局部浸润麻醉,但术中镇痛效果稍差于局部浸润麻醉,且麻醉医师需要一定学习曲线,所以具体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应根据各自所在医疗单位的技术水平和手术医师的熟练程度来决定。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手术术毕前施行肋间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3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A组)及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镇痛组(B组),各为15例。A组术后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和液(芬太尼15μg/ml+咪唑安定0.3mg/ml)。B组于开胸前用0.5%布比卡因阻滞切口上下5个肋间神经,并于术后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合液(芬太尼10μg/ml+咪唑安定0.3mg/ml)。定时点用视觉模凝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测定HR、MAP、血气PaO2及PaCO2;测定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结果:A组病人术后3h及6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人术后3h、6h的FVC和FEV1显著高于A组(P<0.01及P<0.05)。A组病人入监护室即刻的PaO2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开胸前施行肋间神经阻滞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并明显发送通气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横肌平面(TAP)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静脉镇痛,观察组加用TAP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5.62±2.24)h]、泌乳时间[(28.59±3.14)h]及下床活动时间[(12.35±2.13)h]短于对照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4.12±0.46)次]、舒芬太尼用量[(51.52±5.39)μg]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5.230、10.341、15.361、8.575,P均<0.05);观察组术后2h、6h、12h及24h疼痛评分[(2.04±0.35)分、(2.11±0.41)分、(1.76±0.23)分、(1.21±0.21)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99、17.739、18.243、13.336,P均<0.05);两组术后即刻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 COR、NE、ACTH水平低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 COR[(181.62±18.74)μg/L]、NE[(233.14±25.59)ng/L]、ACTH[(10.12±1.53)ng/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可增强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降低疼痛评分,加快应激指标复常,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减少舒芬太尼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普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双侧腹股沟疝术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28例,良20例,差2例,麻醉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出现切口肿胀4例、阴囊血肿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而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有33例麻醉恢复室(PACU)神经阻滞患者的护理案例。33例中32例病人在PACU的疼痛为0-1分,未发生麻醉相关死亡。神经阻滞是一项新的手术技术,其与一般的外科手术的区别一是要靠麻醉医生对神经解剖学的理解提高穿刺成功率;二是要靠护士积极观察患者的穿刺后的止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由此护士的配合是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后患者采用锥旁神经阻滞方法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胸腔镜手术后进行常规方法镇痛,实验组胸腔镜手术后采用锥旁神经阻滞方法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用药(3.9±0.6min)后药物开始起效短于对照组(7.4±1.6min)(P<0.05);实验组5min时VAS评分实验组患者评为(7.2±2.1)、90min时评分为(2.2±1.5)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镇痛后35例无疼痛,2例轻微疼痛,没有1例重度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结论胸腔镜手术后患者采用锥旁神经阻滞方法镇痛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腹膜前修补在老年患者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来60岁以上482例病人经腹股沟切口腹膜前间隙置入补片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病例,观察麻醉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全部采用局麻,单侧手术时间45~55min,平均50min,术后切口疼痛较明显的3人,均为65岁以下患者,阴囊血肿2人,经门诊抽吸1~2次均消失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3天。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无复发,无明显异物感。结论应用国产善愈及巴德MK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手术针对耻骨肌孔进行修补,具有手术修补范围大、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与传统手术相比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00例,根据膝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法分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100例)和全麻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静息时和活动时疼痛程度,术后24 h应激指标和炎性因子,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4、12、24、48 h,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P均<0.05);术后24 h,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皮质醇水平、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全麻组(P均<0.05);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7.00%,7/100)低于全麻组(23.00%,23/100),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具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有效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护理措施对术前行下肢神经阻滞的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下肢骨折行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骨科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不同护理措施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0例。所有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结果:通过进行对比,试验组使用瑞芬太尼其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早于常规组。其第一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也早于常规组,对于右美托咪啶总量来说,试验组用量少于常规组。通过对用药24小时后VAS评分进行比较,试验组整体评分相对较为优异(P<0.05)。结论:对下肢神经阻滞骨科患者进行不同麻醉护理措施的应用,循证护理和预见性护理两者各有各自的优点。但采用预见性护理,整体效果相对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观察组)和静脉镇痛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视觉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少于静脉自控镇痛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