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鼻乳头状瘤(NIP)切除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耳鼻喉科接受手术治疗,并诊断为鼻乳头状瘤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鼻手术组(组)和传统手术组(传统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鼻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复发、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年,两组复发率比较无差异(x2=0.96,P〉0.05);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组,两组比较有差异(x2=4.16,P〈0.05);组患者手术满意度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差异(x2=5.02,P〈0.05)。结论:鼻乳头状瘤切除比传统开放手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不会增加复发率,是治疗NIP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鼻内镜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和黏膜切除术是目前结直肠上皮肿瘤治疗的标准方法,但仍伴有相当大概率的不良事件,由此诞生了诸如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黏膜剥离术、全层切除术等新的治疗技术,本文就目前结直肠上皮肿瘤切除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上皮性肿瘤 内镜下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行内肠息肉切除术为研究对象,随机将 7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 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策干预,而研究组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行内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 标签: 优质护理 肠息肉切除术 内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幼儿大肠息肉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大肠息肉患儿病历,采用高频电切及微波烧灼的方法进行息肉治疗。结果30例患儿中发现直肠息肉22枚,乙状结肠8枚,息肉直径1~2cm,其中带蒂息肉24枚,亚蒂息肉6枚,予高频电切除,残端有渗血者予微波烧灼,术后组织病理示大多为幼年息肉。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无穿孔、迟发性出血等发生。结论幼儿大肠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幼年息肉为主,应用高频电切及微波烧灼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 标签: 幼儿 大肠息肉 内镜下治疗
  • 简介:摘要息肉是一种常见疾病,系指隆起于胃黏膜上的赘生物,具有多发性、弥漫、家族等特点,经发现后应即予切除。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多采用息肉摘除,如氩气高频电刀切除和套扎术等,高频电切、电灼治疗技术是目前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其与外科手术相比,有损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少等优点;使患者免除手术痛苦,减轻创伤,缩短疗程,疗效满意。因此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技巧、术后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保证。现将胃息肉高频电切手术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胃息肉 高频电切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侵袭真菌鼻窦炎采取鼻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所收治的侵袭真菌鼻窦炎患者资料50例,50例患者全部接受鼻治疗,总结患者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VAS评分以及鼻LundKenedy评分情况、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之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之后的LundKenedy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0例患者治愈率为96.0%,所有患者没有出现鼻泪管阻塞并发症以及脑脊液鼻漏现象,同时腔没有产生脓状分泌物以及真菌团块,此外患者的头痛、鼻塞以及脓涕等临床症状全部消除。结论针对侵袭真菌鼻窦炎采取鼻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鼻内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活检与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瘤变(GIEN)的差异。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3例GIEN患者,均行内活检与切除病理诊断,以内切除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活检与切除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活检结果显示,53例GIEN患者中,LGIN14例,HGIN31例,ECG8例;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LGIN为8例,HGIN为23例,ECG为22例。结论与切除病理诊断相比,活检GIEN的诊断效果较差。

  • 标签: GIEN 内镜活检 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出血在内治疗的可行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2015年3月对26例经证实的医源性胆道出血,根据出血原因及症状严重程度分别采取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nasobiliarydrainage,ENBD)、胆道支架置入术和胆道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进行治疗。结果26例中胆道结石15例,胆道感染8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可见十二指肠乳头新鲜出血18例,8例在胆管内取出血凝块。26例均行内治疗,其中15例行ENBD,8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3例行RFA。术后出血停止,胆道引流通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医源性胆道出血可经治疗,下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解除胆道梗阻,同时可以进行止血治疗。

  • 标签: 胆道出血 内镜 胰胆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解剖切除解剖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腹腔解剖切除治疗并3年随访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于医院完成腹腔解剖切除治疗并3年随访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7 d测定两组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比较;比较两组复发、存活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BIL、AST、ALT、ALB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TBIL、AST、ALT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ALB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解剖切除治疗相较于解剖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延长住院时间,且腹腔解剖切除治疗更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肝功能损伤、减少术后复发,同时并发症少,安全高。

  • 标签: 肝细胞癌 解剖性肝切除 非解剖性肝切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鼻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进路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经鼻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鼻进路术式完成,实验组采取鼻联合改良柯一陆术式完成,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中Ⅰ、Ⅱ级患者的复发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Ⅲ、Ⅳ级患者(P<0.05);实验组中Ⅰ、Ⅱ级患者的复发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Ⅲ、Ⅳ级患者相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手术进路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 标签: 鼻内镜 鼻腔鼻窦 乳头状瘤 手术进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鼻乳头状瘤患者22例,其中17例行单纯鼻手术,5例行鼻下联合改良Caldwell-Luc术式,观察22例患者治疗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无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复发,经再次治疗后,无复发。结论在鼻乳头状瘤治疗中,鼻下行切除术是一种效果显著且安全较高的治疗方法,但与Caldwell-Luc术式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鼻内镜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Caldwell-Luc术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探讨鼻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的疗效及按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分析2001年8月至2010年8月经鼻手术治疗的病理和临床诊断为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并完成术后随访2年以上病例28例,术前做鼻检查及鼻窦CT扫描,下行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术。按照Krouse分类法分为4级Ⅰ级9例,Ⅱ级16例,Ⅲ级3例,Ⅳ级0例。结果术后随访1~2年,28例患者术后复发2例。结论鼻手术是治疗KrouseⅠ~Ⅱ级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此方法的优点为视野清楚、创伤少、出血量少、复发率低;对于肿瘤Ⅲ级以上涉及上颌窦、额窦等病变广泛的患者,采用联合进路可以避免手术盲区,减少肿瘤残留,降低复发率。

  • 标签: 鼻肿瘤 乳头状瘤 内翻性 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乳头部位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与有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诊疗科诊断并切除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内切除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0例患者的21处病变长径为0.3~2.5 cm,平均(0.9±0.5)cm;切除标本大小约1.5~3.5 cm,平均(2.5±0.7)cm。2例患者发生术中穿孔,均成功闭合。术后病理证实21处病变均治愈切除。随访患者4~4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 标签: 十二指肠肿瘤 内窥镜检查 安全性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内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