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寻求最佳治疗方法。方法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及血塞通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率为42.42%,高于对照组的15.1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超早期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脉溶栓护理程序应用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科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实验组,时间为2014年9月—2015年6月,这86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按超早期静脉溶栓护理程序进行护理,选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8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此时实施常规的护理。对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情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取得较高的价值,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溶栓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护理,可以促进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将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降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溶栓术治疗超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77例超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两个组别,分别为其提供常规治疗和介入溶栓术治疗。观察患者的NIHSS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以及社会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术可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临床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身心化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身心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SAS)及抑郁(SDS)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2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0.0%;观察组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十分满意12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5.0%,观察组十分满意21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患者身心化护理,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积极的减少急性期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意义,能显著的提升患者满意度,该种护理措施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CT室收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资料.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5岁,均采用多层螺旋CTP指导静脉溶栓治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80例中,常规头部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35例,灵敏度43.75%(35/80);多层螺旋CTP显示72例有责任病灶,灵敏度90.00%(72/80);两种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25、21.818,P值均〈0.01).常规CT平扫在脑缺血24h后才能显示出病灶区,采用常规CT平扫敏感性低.CTP的参数对比显示,治疗后rCBF(t=8.335,P〈0.01)和rCBV(t=3.016,P〈0.01)明显优于治疗前,MTT明显降低(t=5.22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P技术能够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共计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我院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在溶栓治疗前后,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均提供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