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血液肿瘤起源于造血系统,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均尚未完全明确,部分患者预后差。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指机体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根据细胞死亡机制不同,可分为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等。PCD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影响血液肿瘤细胞增殖,而通过激活或者抑制PCD相关基因可干预血液肿瘤的进展。笔者拟就PCD相关基因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探索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血液肿瘤患者的预后精准预测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进而使被抑制的T细胞激活,进而发挥强力的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已彻底改变了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多种局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目前研究结果提示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不足以激发强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PD-1/PD-L1抑制剂需联合化疗、放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联合治疗才能具有更好的抗肿瘤疗效。然而目前PD-1/PD-L1抑制剂联合用药方案在食管癌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且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抗肿瘤效果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运用PD-1/PD-L1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食管癌患者时,即要寻求抗肿瘤效应较强的免疫联合方案,又要注意联合方案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这个角度,我们讨论了基于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的协同抗肿瘤机制,总结了近期PD-1/PD-L1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试验最新进展,以指导我们寻找更高效、毒性更小的治疗食管癌的免疫联合方案。
简介:【摘要】接连发表的大量研究文献证实,细胞坏死是遵循精细化调控机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发生方式。在细胞凋亡生理机制无法正常执行,导致细胞必须发生死亡结果条件下,细胞坏死调控生理机制将会作为细胞凋亡生理机制的替补角色,进入激活生理状态。程序性细胞死亡生理机制的启动过程,通常需要依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物质和Toll样受体家族物质发挥的作用,且借由与受体蛋白物质具备相互作用关系结构的两种蛋白激酶RIP1物质和RIP3物质具体传递细胞死亡生理信号,全面归集并且磷酸化处置MLKL物质,且MLKL物质作为细胞死亡生理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能够具体诱导细胞发生坏死结果。文章将会围绕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炎症中的作用,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程序性协同护理进行胃肠术后胃肠减压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1月胃肠手术患者74例,均行胃肠减压治疗,分设程序性协同护理组(A组)、常规术后护理(B组)2组,各37例,比较2组治疗恢复效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恢复情况比较,A组恢复普食耗时(6.51 ± 2.03)d、拔管耗时(3.22 ± 1.54)d、疼痛消失耗时(2.51 ± 1.04)d、住院(10.92 ±3.18)d,B组(9.18 ± 2.19)d恢复普食、(7.71 ± 1.29)d拔管、(4.30 ± 1.98)d疼痛消失、(14.72 ±4.01)d出院,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率比较,A组咽喉疼痛5.41 %、误吸2.70 %,B组咽喉疼痛51.35 %、误吸16.22 %、呛咳21.62 %、非计划拔管16.22 %,A组耐受性较好(P<0.05)。结论:胃肠术后护理中,针对胃肠减压患者进行程序性协同护理具有积极意义,可加速术后恢复,减少不良反应,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垂体炎临床罕见,垂体炎合并垂体功能减退,如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垂体危象,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胃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剂后出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PD-L2在变应性鼻炎(AR)中的表达及其对AR免疫偏移的调控作用。方法收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因鼻腔高反应症状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或因鼻中隔偏曲住院行鼻中隔矫正手术的82例患者,男42例,女40例,年龄14~38岁。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下鼻甲黏膜标本。根据临床表现、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变应原筛查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R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中PD-1及配体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1+CD4+T细胞、PD-L1+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PD-L2+mDCs及Th2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总IgE、PD-1及配体分泌型(sPD-1、sPD-L1、sPD-L2)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或经Ln转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R组鼻黏膜中免疫细胞表面PD-1及其配体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AR组外周血中PD-1+CD4+T细胞、PD-L1+mDCs、Th2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24±6.45)%比(8.71±5.33)%,(8.79±2.01)%比(5.74±2.90)%,(7.89±1.95)%比(2.52±1.34)%,P值均<0.05],两组PD-L2+mDCs比例无明显差异。PD-1+CD4+T细胞比例与AR病情总体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总IgE、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1、0.541、0.608,P值均<0.05),PD-L1+mDCs比例与AR病情总体VAS评分、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4、0.563,P值均<0.05),Th2细胞比例与PD-L1+mDCs、PD-1+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8、0.623,P值均<0.05)。AR组sPD-1、sPD-L1及总IgE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40±1.01) pg/ml比(3.79±1.21) pg/ml、(3.88±0.25) pg/ml比(3.57±0.23) pg/ml、(6.34±1.38) ng/ml比(4.89±1.10) ng/ml,P值均<0.05],sPD-L2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sPD-L1与总IgE、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0.45,P值均<0.05)。结论AR患者外周血及鼻黏膜组织中免疫细胞表面均高表达PD-1及PD-L1,AR患者外周血中sPD-1及sPD-L1表达水平升高,PD-1/PD-L1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促进AR炎性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食欲素-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食欲素-A组(OA组)。I/R组和OA组采用经食管心脏起搏诱发心跳骤停并行心肺复苏的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OA组于造模前10 min时静脉注射食欲素-A 30 μg/kg (用PBS稀释成0.5 ml),Sham组和I/R组于造模前10 min时静脉注射PBS 0.5 ml。于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然后处死大鼠取双侧海马组织,HE染色后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结构,计数正常椎体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CA1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海马CA1区RIP1、RIP3和MLKL阳性细胞;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海马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海马MDA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OA组海马CA1区正常椎体细胞计数减少,NDS升高,RIP1、RIP3和MLKL的表达上调,阳性细胞计数增多,海马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OA组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计数增多,NDS降低,RIP1、RIP3和MLKL的表达下调,阳性细胞计数减少,海马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食欲素-A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程序性坏死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程序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实验收入样本均为我院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共计人数200例,以电脑随机分组方式作为标准,将参与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程序性护理干预),对实施过程中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数据作整理记录,结合统计学系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程序性护理干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眼压值低于另一组,生活质量数据及护理效果数据相比另一组呈现出较高优势性,组间对比P值﹤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程序性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眼压,促进疗效提升,维护生活质量,整体效果确切,适合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患者出现的皮肤毒性不良反应,总结其护理措施,为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9年2—10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出现皮肤毒性反应的37例(39.4%)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与评估皮肤毒性,同时给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皮肤毒性反应的护理。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91.9%)为皮肤毒性G1级患者,未给予药物治疗,皮疹消退后按照原计划治疗;2例(5.4%)为皮肤毒性G2级患者,药物治疗后皮疹消退,可见散在色素沉着,按照计划进行原方案治疗;1例(2.7%)为皮肤毒性G4级患者,请皮肤科、感染科会诊,体温正常,皮肤黏膜破溃、结痂、脱落,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性皮肤毒性反应,需要临床医生及护士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及护理,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651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9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D-L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D-L1在切片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和(或)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阳性表达率≥1%为该患者表达阳性,<1%为阴性。结果PD-L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0%(306/651),其中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9.3%(68/98)。PD-L1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高、肿瘤体积大、脉管侵犯、病理分期晚、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p53阳性、CK5/6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Ki-67值高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D-L1蛋白在WHO分级高、神经受侵、Ki-67值高、CK5/6阳性、EGFR阳性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WHO分级(HR=1.511,95% CI 1.139~2.003,P=0.004)、Ki-67值(HR=1.847,95% CI 1.259~2.709,P=0.002)、p53表达(HR=2.083,95% CI 1.487~2.916,P<0.01)、EGFR表达(HR=3.490,95% CI 2.002~6.086,P<0.01)是PD-L1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其可能成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分子,与配体PD-L1或PD-L2相互作用,负向调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PD-1在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上调,高水平表达的PD-1不仅影响病毒对靶细胞的易感性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还影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体外阻断PD-1/PD-L通路可改善宿主细胞对HIV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已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抗病毒治疗和HIV疫苗的研究中。本文概述了PD-1在HIV感染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00例初治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直肠癌组织中PD-L1表达,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PD-L1阳性表达率为24%(48/200)。淋巴结转移及高NLR(≥3.5)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PD-L1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为42%,PD-L1阴性组为59%,两组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3.456,95% CI 2.148~5.556,P<0.01)、NLR≥3.5(HR=1.871,95% CI 1.169~2.996,P=0.009)、PD-L1阳性表达(HR=2.187,95% CI 1.373~3.484,P=0.001)是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不良总生存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致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形式,并进一步于蛋白水平探讨细胞焦亡的存在,为研究SFTSV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SFTSV感染Vero细胞,逐日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膜受损情况,以判定病毒的最佳感染量与细胞死亡时间。使用不同PCD抑制剂分别对Vero细胞进行预处理后感染SFTSV,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判断SFTSV致PCD死亡形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含量,进一步探讨焦亡的存在。结果SFTSV以MOI=10感染Vero细胞后48 h、72 h为后续实验最佳感染量与时间,此时细胞CPE明显,细胞活力降至对照组的51%、41%(P<0.001、P<0.001),LDH释放量达最大酶活性释放孔的24%、37%,为对照组LDH释放量的3.8、3.4倍(P<0.001、P<0.001)。不同PCD抑制剂对SFTSV致细胞死亡抑制结果显示,泛caspase抑制剂和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3, RIP3)抑制剂在48 h、72 h均有抑制作用,48 h其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2.1、1.6倍,72 h为2.3、1.7倍,且泛caspase抑制剂的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抑制剂仅在48 h有抑制作用,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1.5、1.3倍。SFTSV感染Vero细胞后,随着时间延长,caspase-1、IL-1β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至48 h分别达对照组的3.4、9.5倍(P<0.001、P<0.001)。结论SFTSV感染Vero细胞可导致多种形式PCD,包括凋亡、焦亡、程序性坏死,且PCD过程中可检测到焦亡相关蛋白活化,进一步探讨了焦亡的存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及其配体(sPD-L1)在不同性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首次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84例的胸腔积液和胸膜活检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胸腔积液上清液中sPD-1和sPD-L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胸膜组织sPD-1和sPD-L1的表达。结果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和胸膜组织的sPD-1和sPD-L1水平不同,其中炎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较低,而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较高,与炎性胸腔积液相比都有差异(P<0.05);恶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相比有差异(P<0.05);炎性胸膜组织sPD-1mRNA和sPD-L1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核性胸膜组织和恶性胸膜组织表达结果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sPD-1和sPD-L1有助于区分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尤其是在结核性还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上有较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