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在汉语教学中,口语课程的成绩测试一直存在着不够规范、缺乏客观性和评分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本文考察了12位汉语专职教师的评分过程,通过分析他们对10名学生口试样本的评分及评分依据,探讨了教师标准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于考察汉语口语水平的5项1l点评估标准。
简介:今天,一位语言学家说,世界各地的英语学习者不应采用“标准英语”。朴茨茅斯大学的MarioSaraceni博士呼吁以英语为母语者“不要再以最纯正英语守护者自居”。在最近一期《变化中的英语》杂志中他撰文建议:教授英语的方式需重大改变。他说:“切断英语与其英国专制中心的联系甚为重要,英国人并非英语的唯一合法拥有者。”
简介:2012年9月18日,《“华文教师证书”认证标准》审稿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召开。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李晓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齐沪扬教授,香港教育学院陈学超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盛兵教授等12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认证标准中各子系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对评估体系逐条进行了评阅。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标准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简介: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第二语言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标准的初步构想。汉语能力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全面、实用和兼容的原则,具体落实在量表的性质认定、语言能力结构分析以及与欧洲共同参考框架兼容等问题上。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制定能力标准的具体方法与步骤,探讨了建立以描述语指标库为主体,以水平测验和语法、字词大纲为辅助工具的汉语能力标准基本框架。
简介:关于旁指代词“他”和第三人称代词“他”之间的界限,由于以往的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便于操作的客观判别标准,因而大家在判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年代时陷入了困局。文章认为,“他”是在单独用作主语和宾语这种句法环境中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后来才扩展到了定语位置,这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机制。因此,如果“他”回指其前面出现的某个特定的指人名词,而且又充当句子的主语,那么就可以认定“他”发展成了第三人称代词,即这两个语义句法条件可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判别标准。
简介:人类天生具有对美的鉴赏力,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时期,理想女性形体美的具体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如此之巨大以致于人们不断惊异于它的变幻莫测并试图探究其中的原因。该文仔细地研究和比较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典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理想形体美的标准,发现理想女性形体美的标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简介:清朝专设理藩院处理蒙古族等民族事务,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满蒙文题本,真实地记录了蒙古各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对研究清代蒙古、西藏和回疆的区域史、民族史、宗教史、司法制度及清朝对各该地区的统治政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简介:吴格明在《理性:语文课程改革不应缺失的价值坐标一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度反思》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些很好的思想,例如张扬人文精神,主张多元文化,倡导自主学习,重视过程、积累和识字写字,等等,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还很严重,其核心问题就在于缺失理性精神。
林璎:我的人生没有极限
汉语口语成绩测试评估标准
不要向外国学生教“标准英语”
《“华文教师证书”认证标准》审稿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制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标准的初步构想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判别标准
中国自唐朝后女性理想形体美标准的变化(英文)
论和瑛“西藏赋”社会及文学价值
卡尔梅哀民间故事集及其学术价值
清代理藩院满蒙文题本及其研究价值
6理性:语文课程改革不应缺失的价值坐标
新时期蒙古文小说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价值观变革——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