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并就体表心电图QTd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100例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测定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结果冠心病组QTd、QTcd(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QTd、QTcd冠心病组分别为(65.47±15.67)ms、(71.89±14.07)ms;对照组分别为(36.82±15.41)ms、(40.78±17.69)ms,组间对比,P<0.0l。冠心病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56%、69%和44%、31%,对照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3%、4%和97%、96%,组间对比,P<0.0l。结论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可以反映QTd变化,其测定方法简便、实用,正常人亦存在QTd,冠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QTd明显增大的原因之一,受电学和投影角度共同影响,QTd正常或异常多位于ECG胸前导联。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方法分别对1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3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MCI)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NC)组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D组和VaMCI组与对照组相比;VD组与VaMCI组相比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减少(P<0.05).尤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最为显著(P<0.01),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间呈正相关(r额=0.981,P<0.01,r颞=0.76,P<0.05),尤以额叶更显著.结论SPECT对VD患者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即使对VaMCI患者SPECT也同样敏感.其对于VD的预测、早期治疗以及VCI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CI)的鉴别都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p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血浆食欲素A(Orexin-A)变化,以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nCPAP)治疗对其影响。方法选取中度、重度OSAHS患者33例,另选取单纯肥胖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道睡眠图仪对所有对象进行夜间睡眠监测,记录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MA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食欲素A水平。结果OSAHS患者血浆食欲素A水平与AHI、MAI呈正相关,与夜间LSaO2、MSaO2呈负相关。治疗前OSAHS患者血浆食欲素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CPAP治疗后AHI、MAI及LSaO2、MSaO2明显改善,且食欲素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血浆食欲素A可作为评估病情、判断疗效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输血前抽取血液标本,输血后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标本,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结果。结果:输血后钙离子(Ca2+)、钾离子(K+)水平均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钠离子(Na+)、氯离子(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较大,明确其变化特征,对并发症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择取本院6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20.05-2021.05)将其作为观察组(将其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同时取同期70例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指标,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各疾病类型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中各疾病类型C-反应蛋白相比,治疗后更低(P<0.05)。结论:通过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情况发现,指标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指标,临床检测价值高。
简介:目的了解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32例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不愈合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白细胞介素-18(IL-1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36例骨折术后Ⅰ期愈合患者(Ⅰ期愈合组)比较。结果不愈合组血清IL-1β、TNF-α和s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Ⅰ期愈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巨噬细胞被活化,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影响骨折术后愈合。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换血术后血生化代谢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11月治疗的新生儿换血术患者7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不进行处理,观察组则采用新型治疗,接受换血术的新生儿患者,分别观察1个月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对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血气的变化与新生儿患者生理机能的比较。结果新生儿患者经换血术治疗后,换血术后血清钠、血清钙与血浆渗透压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其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钙血症、高血糖以及低钾血症的患者例术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换血术能提高新生儿患者治疗效果,是对新生儿血生化代谢变化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整体上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掌握我院患者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2005年我院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全年分离细菌总数的59.46%~69.75%;革兰阳性球菌占30.25%~40.54%。居革兰阴性杆菌前3位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2004年-2005年我院分离的真菌菌株数分别占全年病原菌总分离数的15.13%~18.78%,真菌主要为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多,占真菌总数的63%左右。结论:临床科室在住院患者开始抗菌治疗以前,应规范收集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病理、生理特点来综合分析,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越的抗菌药物,以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ACT—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入选稳定性心绞痛(SA)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2例和健康对照组(Con)30例,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CT—A、IL-6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SA组和ACS组ACT—A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ACS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5)。②血清ACT—A水平PCI术后24h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CRP、IL-6水平较术前仍显著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CT—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更为明显。ACT—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ACT—A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