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泪小管断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住院治疗的泪小管断离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泪小管断离;B组30个病人(30只眼)crawford管治疗泪小管断离。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两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拔管后,A组:治愈:18眼(60%);好转:6眼(20%);无效:4眼(13.33%);复发:2眼(6.67%)。B组:治愈:26眼(86.67%);好转:2眼(6.67%);无效:1眼(3.33%);复发:1眼(3.33%)。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断离的办法。
简介: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后激光断线和可调节缝线两种不同方法调控眼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47例(52眼),其中男性25例(28眼),女性22例(24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固定缝线缝合术,B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缝合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和术后并发症;比较这两种不同方法调控眼压的疗效;结果小梁切除术前A组的眼压为29.5±6.8mmHg,B组眼压为30.5±7.1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术后6个月A组眼压为12.3±5.5mmHg(1kPa=7.5mmHg),B组眼压为13.7±6.3mmHg,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术后6个月2A组完全成功率为73.1%,B组完全成功率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05)。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A组较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χ-2=0.02,χ-2=0.02,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激光断线和可调节缝线均能有效的调控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获得较理想的术后疗效。
简介:目的:比较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及眼外肌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ophthalmopathy,TAO)前后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08-01/2010-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26例42眼TAO患者,患者行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或眼外肌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第一眼位及上视时的眼压变化。结果:患者16例32眼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治疗前平均眼压第一眼位时为21.13±4.10mmHg,向上注视时为23.75±5.67mmHg,治疗后分别为16.81±3.69mmHg(P〈0.05),18.50±4.03mmHg(P〈0.05);10例10眼采用眼外肌斜视手术,术前平均眼压第一眼位时为18.40±2.49mmHg,上视时为24.70±3.63mmHg,术后分别为17.30±1.55mmHg(P〉0.05),18.60±2.20mmHg(P〈0.01);术前眼压≥21mmHg的TAO患者眼压下降明显(P〈0.05)。结论:两组患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眼压显著下降,但是眼外肌斜视手术前后眼压在第一眼位时的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别。
简介:目的探讨防盲活动中贫困白内障手术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年终检查时(距手术后最短时间为一个月,大部分都在术后三月以上)设计了一套质量评估方案,即随机、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检查,包括按8%抽查病历,2%电话随访,0.5%现场入户检查。结果2009年我省贫困白内障手术任务13000例,实际完成13308例。手术方式主要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8%的病人采取了超声乳化手术。病历抽查:93%的病历能按省卫生厅和省防盲办要求的规范执行,其中观察术后矫正视力〉0.3达91.23%,人工晶体植入率97.82%。电话随访结果是老百姓对该项工程满意率达92.30%。现场入户调查结果,对手术效果(100分)评分98.87,对政府组织(100分)等评分99.98,现场视功能检查(包括日常生活对视力的需求)评分(总分40分)37.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主要表现为瞳孔变形和后发白内障。结论按一定比例,随机采取病历检查、电话随访和现场入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是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手术质量的良好控制方法。
简介: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组、那他霉素联合紫外照射组、交联组,并用那他霉素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涂到有1.5麦氏浊度的真菌孢子悬液的沙堡弱琼脂培养皿的中心,10min后使用胶原交联仪照射10min,之后28℃培养36h,测量抑菌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兔眼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交联治疗组、那他霉素治疗组、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每组5只;另取5只正常兔按照角膜胶原交联疗法进行照射,5只正常对照。通过前节照相、角膜刮片、共焦显微镜等观察各组治疗结果,并在治疗结束后采用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体外单独应用角膜胶原交联术,对三种真菌均无效;当交联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抗真菌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那他霉素与核黄素、那他霉素与紫外线分别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兔真菌感染模型,那他霉素治疗组及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病程约14d,交联治疗组病程约21d;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均已愈合,各组角膜上皮均无缺损,新生血管较多,角膜内无菌丝;前节照相结果显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治疗结果优于其它各治疗组,瘢痕组织较少,角膜愈合较好,病程相对短。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病程,增强抗真菌效果,有望为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简介:目的提升我科住院患者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的知晓率,提高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QCC小组,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对我科住院患者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的掌握率低进行原因分析、现状调查、设立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对开展QCC活动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住院患者的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掌握率由原来的40%提升到80%,目标达成率为140%。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护士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使眼科住院患者能正确掌握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安全地使用眼药,保证患者身体健康。提高了我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延伸护理服务内容,塑造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良好形象,激活了护士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瞬目症BUT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5例患者均排除全身疾患,检查角膜、结膜、屈光不正等,着重检查BUT,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治疗上停用含有防腐剂及激素类滴眼液,避免及纠正不良卫生及生活习惯,心理治疗,合理用眼,矫正屈光不正,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如3g/L艾丽滴眼液3次/d点眼,需用抗生素的给予可乐必妥滴眼液3~4次/d点眼,酌情给予抗病毒及维生素类药物。结果:215例患者BUT小于10s者197例(91.6%)326眼,其中5S以下123例224眼。本组215例病例中经过7~28d治疗,173例(80.5%)治愈,37例(17.2%)好转,5例(2.3%)无效,均未患眼部疾病,且不配合治疗,仍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2h以上。经治疗BUT正常者192例(89.3%),好转19例(8.8%)无效者4例(1.9%)。随访1~6mo,复发31例,均为长期看电视、玩电脑、习惯揉眼者,BUT检查再次异常者,重复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泪膜的保持并发挥其生理功能与瞬目动作休息相关,我们认为泪膜稳定性差是瞬目症的另一重要因素,BUT检查在诊治儿童瞬目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正确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使患者早日康复,而且简单易行,无痛苦,儿童易接受。我们建议BUT可作为儿童瞬目症的常规检查。
简介:目的探讨缩短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人术学习曲线的途径.方法对2006年萧县彭年光明行动中完成29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入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最先完成17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入术部分手术操作步骤,循序渐进最后独立完成12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入术的全部操作步骤.结论熟练掌握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技术,是缩短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学习曲线的关键因素.
简介:目的:评估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玻璃体腔和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62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璃体腔(0.1mL/4mg)注射TA组31眼和球后(1mL/40mg)注射TA组31眼,注药1mo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随访9mo观察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mo4个随访时间点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注射组并发症低于玻璃体腔注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同玻璃体腔注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且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