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手术前、后阴茎海绵体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在其手术前和手术后2~10个月内,采用彩超对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阴茎背深静脉血流速度等进行检测。对比术前、术后上述各项血流指数的变化。并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手术后的勃起效果。结果术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的平均PSV(44.6cm/s)与术前(42.0cm/s)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RI平均1.0高于手术前0.79(P〈0.01);手术后背深静脉未见血流。患者术后阴茎勃起效果良好。结论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在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后可改善其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从而改善阴茎的勃起状况。
简介: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阻断在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自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11例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4岁(36~66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MRI或彩超明确肿瘤及瘤栓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在DSA下经颈内静脉预置球囊导管在瘤栓附近,术中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后再切除肾脏及瘤栓。手术时间为(67.3±12.3)min,手术出血量为(762.3±125.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6±1.8)d,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81%,3年生存率为54%。结论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法在肾癌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预防瘤栓脱落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手术成功的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肾内科诊断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共108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彩超下的血管内径、流速、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指标;由2个具有3年以上血管通路经验的肾内科医师完成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将手术的成功与否作为应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将有意义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R),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判断手术成功率预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手术前1d至手术当天平均收缩压(P=0.001)、纤维蛋白原(P=0.016)、总胆固醇(P=0.003)、是否存在糖尿病(P=0.000)、桡动脉内径(P=0.017)、头静脉内径(P=0.000)、动脉流速(P=0.000)为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将指标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LogitP=15.637+1.178×总胆固醇-0.071×桡动脉流速-81.642×头静脉内径。绘制该模型对手术成功率预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分别是0.8883(0.7683To1.008),P〈0.001,灵敏度83.33%,特异度94.44%。本预测模型方程对动静脉内瘘手术预测的准确率96.3%。结论本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综合临床多项指标,建立手术成功预测的模型,利用ROC曲线判断其预测效能,已达到提高手术的阳性预测值的目的。本研究是较为新颖的临床尝试,基于无创、简便易行、经济实惠、临床实用性高的彩超而建立,该模型对预测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早期成功率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瘘成熟率为84.8%,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瘘成熟率为96.1%,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瘘血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