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 CT测量运用在高原低氧地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4月 -2017年 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高原疾病患者 65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 70例为对照组,均行 CT检查,比较两组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查,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右肺动脉长径值较高,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5),但是两组的右肺动脉主干前后径、主肺动脉长径和宽径值比较无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汉藏组的 CT肺动脉测量结果对比无统计意义( P>0.05)。结论:高原低氧地区环境是诱发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行 CT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

  • 标签: CT检查 体层摄影 肺动脉 高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地区防治计划生育手术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在围术期均施行综合感染预防策略,并针对患者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本组68例患者,计划生育手术感染7例,感染发生率10.29%,感染病例经抗生素医治后均有效缓解。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针对不同手术类型采取积极的抗感染应对策略,对降低临床计划生育手术感染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标签: 地区 计划生育 手术感染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的成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316例干预性早产的相关资料。结果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最主要诱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妊娠34周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早产成因复杂,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经济条件等相关,干预性早产的发生率与高危妊娠管理密切相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正确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提高新生儿科质量,有助于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高原地区 早产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2017~2018年蚌埠地区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临床特征不同。方法利用统一的表格统计患儿资料,用免疫荧光法对病毒类型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流感患儿一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的异同。结果2017年12月为乙型流感高峰,2018年2月为甲型流感高峰;发热、咳嗽、流涕仍然是此次流感的主要症状,而甲型流感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显著高于乙型流感患儿,其中9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均为甲流病毒感染;乙流病毒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多在正常范围内,而甲型流感病毒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比乙流病毒感染显著增高(P<0.05);甲型和乙型流感入院后影像学表现均以肺门纹理多、粗及小斑片影为主。结论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流行呈现一定季节性,而甲型流感更易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容易并发细菌感染,我们在临床上要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 标签: 甲型流感 乙型流感 儿童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合肥地区临床医疗机构的退血情况,避免血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方法按退血品种、原因分类整理,统计各自所占比例并作出分析。结果2006~2010年101家医院共计退回7个品种、2402U血液,占临床用血的0.25%。退回的血液产品中,血浆产品退回数量最多,占全部退血的87.15%;脂肪血、破袋、絮状物、凝块产生是退血主要原因。结论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及时、有效。

  • 标签: 临床退血 血液报废 血液质量 血液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淮北地区三家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对ELBLs菌株的监控和临床治疗.方法采用1999年NCCLS推荐的初筛试验,从223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筛选出可疑产ESBLs细菌,并用确证试验加以确认.结果176株大肠埃希菌和4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102株产ESBLs(45.7%),其中大肠埃希菌74株(42.0%),肺炎克雷伯菌28株(59.6%).ESBLs检出率最高的标本是呼吸道分泌物(44.2%);各病区产ESBLs菌的分离率以重症监护(ICU)病房最高,为73.7%;其次是干部病房65.4%,呼吸科病房为45.2%,其他病房为34.4%.结论淮北地区ESBLs的检出率为45.7%,ICU病房和呼吸道分泌物是ESBLs的主要来源.

  • 标签: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 简介:摘 要 : 目的 探讨高龄孕妇行羊水染色体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通过羊膜腔穿刺术分析崇左地区 652例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核型,以 547例血清筛查唐氏综合征高危的非高龄孕妇作为对照。结果 652例高龄孕妇羊水细胞标本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 24例,异常率为 3.68%,明显高于非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 (1.65%)。高龄孕妇 21三体发生风险也高于血清筛查唐氏征高危孕妇 ;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更胜于后者。结论 高龄应作为行胎儿羊水染色体检查的独立指标。

  • 标签: 高龄 羊水 染色体 核型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坦洲镇人群对碘缺乏病相关防治知识的认识水平,并评价本次的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方法 在坦洲镇林东小学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讲座共 180 名学生参加;通过孕妇学校,每月举办一场关于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共 220 名孕妇参与;组织多个医疗机构的公卫医师、临床医生和产后访视医务人员共 100 人参与培训。对比参与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碘缺乏病知晓率,以及学生和孕妇的疾病知识来源情况。 结果 学生、孕妇和医务人员经过健康教育后,其碘缺乏病知识知晓率均得到明显提升( P< 0.05),学生和孕妇在教育前的疾病知识来源主要为家人、电视节目,经健康教育后,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疾病知识的人数明显增多( P< 0.05),且增加了微信平台、微博等多种电子媒体来源途径。 结论 通过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关于该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有利于指导其正确防治碘缺乏病、合理补充摄入碘。

  • 标签: 碘缺乏病 防治 健康教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的成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316例干预性早产的相关资料。结果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最主要诱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妊娠34周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早产成因复杂,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经济条件等相关,干预性早产的发生率与高危妊娠管理密切相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正确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提高新生儿科质量,有助于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高原地区 早产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济宁市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及结石成分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 法:对 2015年 1月- 2017年 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 68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调查,同时对结石成分予以测定,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9例患者中,济宁十三个县市区均有发病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者比例为 1.39:1 发病年龄以 40-59岁为高发段。发病位置以上尿路多见,上尿路结石 608例( 88.24%),下尿路结石 81例( 11.76%);泌尿结石成分结果显示,以混合型为主,混合型有 439例( 63.71%),主要是草酸钙 +磷酸盐 +尿酸,草酸钙 +磷酸盐,草酸钙 +尿酸为主;单一型成分共有 250例( 36.29%),主要是草酸钙、胱氨酸、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等。结论:济宁地区泌尿系结石以上尿路多见,结石成分复杂,以混合型成分为主,中老年人多发。主要成分以草酸钙、磷酸盐、尿酸多见。胱氨酸结石较少见。尿酸结石以老年患者多见。结石成分分析对预防结石的复发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济宁市 泌尿系结石 结石成分分析 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的成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316例干预性早产的相关资料。结果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最主要诱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妊娠34周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早产成因复杂,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经济条件等相关,干预性早产的发生率与高危妊娠管理密切相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正确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提高新生儿科质量,有助于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高原地区 早产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边疆地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对该地区医疗网点的优化布局、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适宜技术的推广运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孕产妇及儿童保健覆盖率,有效的降低孕妇死亡率,保障边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在边疆地区顺利实施并持久稳定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政府的支持与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的加强;医护人员总体素质的提高等等。

  • 标签: 边疆 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城乡人群腰椎、髋部骨密度(BMD)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20岁人群共1460人,采用DEXA测量L2~4和股骨近段BMD值,按城乡、男女分别每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量峰值(PBM)在20~39岁,男性L2~4为(1.120±0.118)g/cm2,女性为(1.113±0.111)g/cm2。随年龄增加,40岁后各类人群BMD逐渐下降,女性明显大于男性(P<0.01)。结论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骨量峰值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