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术后床旁拔管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2年来240台下肢动脉介入手术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6例的原因与护理经过。结果本组6例均抢救成功。结论在下肢动脉介入手术后,观察及时、护理到位、抢救及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危险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帕金森患者的吞咽筛查和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床旁吞咽功能筛查与康复护理应用于帕金森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5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对患者进行床旁吞咽功能筛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根据筛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观察床旁吞咽功能筛查的结果和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1)床旁吞咽功能筛查结果20分(没有吞咽困难)0例,占比为0。15~19分(轻度吞咽困难)15例,占比为30%,其中观察组8例,占比为16%,对照组7例,占比为14%。10~14分(中度吞咽困难)20例,占比为40%,其中观察组12例,占比为24%,对照组8例,占比为16%。0~9分(重度吞咽困难)15例,占比为30%,其中观察组5例,占比为10%,对照组10例,占比为20%。(2)与对照组(60%)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帕金森患者进行床旁吞咽功能障碍筛查对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对品管圈应用SBAR沟通模式对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感染科床旁交接652例中共有379例缺陷例数(该阶段为未实施品管圈活动阶段),同时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感染科床旁交接631例中共有159例缺陷例数(该阶段为未实施品管圈活动阶段);对比品管圈应用SBAR沟通模式对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的影响。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交接班缺陷率得到显著的降低,活动实施前缺陷率为58.55%,实施后缺陷率为25.19%,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SBAR沟通模式对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具有降低的作用,从而提高护理治疗,确保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科护士对母婴分离的产妇进行床旁母乳喂养宣教,观察其对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产科出生,并于生后24小时内收入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852例,根据是否对产妇进行床旁母乳喂养宣教分为对照组(n=373)和宣教组(n=479)。对照组由产科及新生儿科护士按常规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宣教组在此基础上,由受过培训的新生儿科护士在患儿入院第二天到产妇床旁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并介绍患儿入院后情况。结果宣教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30.31%(89.56%vs59.25%,P<0.05),且足月儿纯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10.71%(18.71%vs8%,p<0.05),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4.47%(5.65%vs1.18%,P>0.05)。结论对母婴分离产妇进行产科床旁母乳喂养宣教可有效提高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促进院内新生儿母乳喂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用于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穿刺引流术,PTGD组采用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PTGD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PTGD组穿刺时间、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存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PTGD组生存质量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用于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引流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变(FLP)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6年1月我院临床证实的51例FLP的CT资料,总结分析病变的位置、形态及CT平扫与增强各期的密度情况等。结果51例FLP均为单发,其中74.51%(38/51)位于肝左叶S4段前缘,25.49%(13/51)位于肝左叶S2或S3段前缘;68.63%(35/51)呈三角形、19.61%(10/51)呈扁平状、11.76%(6/51)呈结节形状。FLPCT平扫的显示率最低,仅为27.45%(14/51),CT增强扫描中,门静脉期的显示率最高,达100%,动脉期和实质期的显示率为66.67%(34/51)和52.94%(27/51)。病变于CT平扫和增强均表现为无占位效应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稍模糊,多位于肝脏轮廓内。结论根据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CT特征,有助于与真性病变鉴别,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