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转归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至今到我院进行腹膜透析超过2年以上的老年患者58例,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继续腹透组、转向血透组和死亡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近期营养指标、透析充分性指标、水清除指标及残肾功能及其临床特点。结果死亡组的血清白蛋白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水平明显低于其他2组患者(P<0.05),继续腹透组的水清除指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继续腹透组的残肾功能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死亡组18例中有8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膜透析不充分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死亡的主要病因是心脑血管病,残肾功能可影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促进ICU重症患者病情转归的作用。方法:将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本院ICU接受诊治的58例危重患者纳入研究并设为实验样本,参照单双号分发法将其实施分组处理,被划分至常规组的29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被划分至研究组的29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分析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ICU重症患者来说,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采取常规护理操作还需要加用心理护理,其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凝血与血常规临床检验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 TIMI危险评分标准进行分组,将≤4分的45例患者纳入A组,将>4分的45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血常规:PLT、NLR、PLR B组<A组,P<0.05,RBC、Hb、WBC、HCT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凝血功能:APTT B组<A组,P<0.05,PT、ATⅢ B组>A组,P<0.05,TT、PTA、INR、FIB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通过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常规指标检测能明确患者机体实际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100例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随访3年,观察入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并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随访3年发现入选100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53.0%,2年生存率为28.0%,3年生存率为19.0%,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转移灶数量、病理类型、治疗方案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转移灶数量、病理类型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很多,老年、转移灶数量多以及鳞癌患者的预后相对更差。
简介:目的对比短程化疗含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两组方案在抗结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初治菌阳肺结核100例,予含SM方案(2HRZS/7HR)化疗50例,含EMB方案(2HRZF/JTHR)化疗50例。每月检查痰结核菌一次(涂片三次,培养一次)。停药后继续追踪两年。结果痰菌2个月内转阴者,SM组29例,占63%;EMB组18例,占38%,P〈0.05,有显著性差异。需延长强化期者:SM组16例,占35%;EMB组26例,占55%,P〈0.05,有显著性差异。复发病例,SM组2例,占4%;EMB组3例,占6%,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含SM方案化疗的病例其痰菌转阴时间比含EMB方案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应用及症状转归情况分析。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老年性便秘患者46 例,将其分为观察组( 2 0例,实施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和对照组(2 0例,实施 常规药物治疗), 另有 6 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放弃治疗,由于未完成完整治疗因此不计入对比参照中 。结果:对比两组老年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通过对老年性便秘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排便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孕妇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5例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初次诊断孕周将所有孕妇分为A组和B组,对两组凝血功能、24h尿蛋白以及谷丙转氨酶等临床数据,对两组中不同转归孕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由对比数据显示,转归不良的发生率方面,A,B两组分别为60.6%(40/66)和18.2%(18/99),由此可以看出,A组不良发生率高于B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24h尿蛋白定量、血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的指标中,A组明显高于B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钙值低于B组,P<0.01;A组在夜间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峰值舒张压、峰值平均动脉压及峰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B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血肿临床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通过收集189例早期小于30ml幕上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或血肿(Traumatic Acute Subdural Hemorrhage/Hematoma,TASH)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在发病后2小时内经CT确诊并住院观察,在发病后24小时复查颅脑CT,病情恶化者随时复查CT,了解血肿变化情况。将血肿分为增多(A)组和未增多或快速消散(B)组,对二组病人的年龄、血肿量和血压采用t检验,对二组病人的性别、血肿形态、血肿密度运用X进行显著性检验,明确血肿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在189例病人中发现血肿增多52例,血肿增多率为27.5%(52/189),血肿减少12例,血肿减少率为6.35%(12/189)。在众多研究因素中,2组病例之间的血压、血肿形态、血肿的CT密度及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血肿增多相关的主要预测因素:其中对A、B组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波动、舒张压波动相比较血压越高、波动范围越大(收缩压大于190mlg,舒张压大于110mlg,平均动脉压在145mg以上,收缩压波动高于60mg以及舒张压波动超过30mg时)血肿增多性越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A、B组血肿形态比较,在血肿增多52例中有32例形态不规则,占61.5%,20例血肿形态规则,占38.5%,血肿形态不规则可能出现血肿增多的机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A、B组血肿密度比较,在血肿增多的52例中有38例血肿密度不均匀,占73.1%,14例血肿密度均匀,占27.0%,血肿密度不均匀,血肿增多性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血肿病人早期血肿临床转归预测指标,病人处于普睡、昏睡状态,血压明显升高,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对早期血肿的临床转归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