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强CT上肺实变内出现无强化区是否可作为坏死肺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CT显示肺气囊的101例坏死肺炎患儿(有气囊组)及CT未显示肺气囊但增强CT显示肺实变内出现无强化区的75例大叶性肺炎患儿(无气囊组)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儿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气囊组和无气囊组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5±5.5)×109/L、(10.8±4.1)×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1,P=0.032)。2组性别及年龄、入院前病程、入院后发热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血浆D-二聚体、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白蛋白、支气管镜检查次数、支气管下黏膜糜烂比例、分泌物栓塞评分、灌洗液脓性比例、后期管腔狭窄或闭锁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增强CT上肺实变内出现无强化区为依据诊断的坏死肺炎CT上出现气囊的经典性坏死肺炎临床过程基本一致,增强CT上肺实变内出现无强化区可作为坏死肺炎的诊断依据。

  • 标签: 坏死性肺炎 增强CT 支气管镜 儿童 肺炎支原体
  • 简介:摘要儿童坏死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儿科医生对儿童坏死肺炎认识的加深,NP的报道也逐年升高。NP系在肺组织实变的基础上,随着疾病的进展,累及的肺组织出现液化、坏死,最终形成多发囊腔或多发空洞,临床主要依据影像学诊断。既往研究显示NP多见于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近年来发现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坏死肺炎的主要病原,腺病毒、流感病毒感染也屡见报道。在合理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支气管镜灌洗、胸腔闭式引流等方法,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 标签: 坏死性肺炎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坏死肺炎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坏死肺炎患儿共80例,根据病原菌情况分为儿童细菌性坏死肺炎组(BNP组28例)与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组(MPNP组5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治过程及预后转归情况,分析BN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BNP组与MPNP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NP组病原菌分别来源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肺炎链球菌较为多见。两组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咳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发热天数分别为1~39 d和3~4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组出现气促现象患儿占71.43%(20/28),而MPNP为9.62%(5/5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85,P<0.05),但两组在呼吸音减弱及肺部湿啰音发生频率(15/28比2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明显高于MPNP组[(22.40±14.25)×109/L比(9.72±2.30)×109/L、(160.73±28.94) mg/L比(90.82±25.75)mg/L、(3.68±8.29) μg/L比(0.53±0.22)μg/L、(11.30±3.16) ng/L比(4.88±1.57)ng/L];BNP组中性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γ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明显低于MPNP组[(0.70±0.08) ×109/L比(0.79±0.16)×109/L、(2.38±1.24) ng/L比(2.68±1.86)ng/L、(4.94±2.11) ng/L比(11.62±2.81)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982、18.627、10.697、20.694、4.281、6.873、9.184,P值均<0.05),80例患儿中检出胸腔积液72例,其中BNP组25例,MPNP组47例,两组胸腔积液的细胞计数[(5200.94±4.15)×106/L比(816.39±4.32)×106/L]、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3917.62±246.81)U/L比(2256.49±312.35)U/L]以及葡萄糖水平[(0.44±0.11)mmol/L比(5.94±0.59)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5.682、4.152、9.857,P值均<0.05);所有患儿均出现NP表现,在出现坏死的时间[(14.85±3.26)d比(18.61±4.49)d]及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率(37.50%比4.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84、7.152,P值均<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将上述有差异的指标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得出当WBC≥17.45×109/L,中性粒细胞>0.842×109/L, CRP>157.4 mg/L, DG二聚体<176.2ng/mL,PCT≥1.511μg/L,胸腔积液细胞学计数≥2629×106/L,胸腔积液葡萄糖<3.71 mmol/L时,提示患儿可能为BNP感染。结论NP病情严重、病程长,若能及时接受合理的对症干预,可获得理想预后,临床应关注NP患儿WBC、中性粒细胞、CRP、DG二聚体、PCT、胸腔积液细胞学计数与葡萄糖等指标,有助于区分鉴别BNP和MPNP。

  • 标签: 儿童细菌性坏死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坏死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严重的肺部并发症之一,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最早关于NP的报道见于成人,近年来儿童NP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关于儿童与成人NP在病原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高危因素、治疗、预后等方面的比较还未有过详细的描述,该文就上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诊治不同年龄段NP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坏死性肺炎 儿童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罹患坏死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患儿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术治疗后胸部CT影像学特点及疾病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66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46例行可弯曲支气管镜术(观察组),与20例未行此术患儿(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6例患儿病初均出现肺实变,后期在实变影内出现多发含气囊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肺部阴影完全吸收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可弯曲支气管镜术治疗儿童NP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胸部CT儿童NP的早期识别及疾病转归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坏死性肺炎 可弯曲支气管镜 胸部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肺炎链球感染致坏死肺炎(SPNP)的临床资料、炎症指标及影像学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SPNP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收集同时期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坏死肺炎(MPNP)的患儿,比较2组患儿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等情况的差异,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寻找SPNP的预测指标。结果共收集20例SPNP患儿,40例MPNP患儿。与MPNP组患儿相比,SPNP组患儿年龄小[2.69(1.30~7.00)岁比5.00(1.00~11.00)岁],住院时间长[28.00(20.75,33.75) d比15.50(11.00,20.50) d],更易出现低氧血症[45.0%(9/20例)比2.5%(1/40例)],合并肺外并发症[60.0%(12/20例)比17.5%(7/40例)],且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34.40(22.48,44.17)×109/L比14.26 (10.04,19.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8(0.78,0.91)比0.76(0.62,0.81) ]、C反应蛋白(CRP)峰值[195.5(166.50,237.75) mg/L比77.9 (45.33,123.50) mg/L]及降钙素原(PCT)[2.82(0.67~5.61)μg/L比0.18 (0.12,0.50) μg/L]明显升高,清蛋白[(27.93±2.53) g/L比(32.99±3.54) g/L]及前清蛋白[(0.09±0.05) g/L比(0.19±0.05) g/L]明显降低,且影像学出现坏死病变的时间更早[(9.10±2.69) d比(20.12±4.3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NP组19例(95%)存在胸腔积液,其中14例(70%)行胸腔闭式引流,1例(5%)行胸腔穿刺术。MPNP组24例(57.5%)患儿存在胸腔积液,10例(25%)行胸腔穿刺术。SPNP组患儿胸腔积液中白细胞计数[41 319.0(13 974.25,125 991.75)×106/L比867.5(779.75,976.25)×106/L]和乳酸脱氢酶[19 332.50(15 454.25,24 307.50) U/L比2 711.50(2 012.00,2 968.25) U/L]明显高于MPNP组,而葡萄糖[0.28(0.25,0.36) mmol/L比6.90(6.48~6.99) mmol/L]和胸腔积液pH值(7.07±0.11比7.43±0.5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峰值和PCT 4个独立因素可作为预测SPNP有价值指标,临界值分别为17.66×109/L、0.847、157.50 mg/L、1.54 μg/L。结论儿童坏死肺炎病情重,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当坏死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17.6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47,CRP峰值>157.50 mg/L,PCT>1.54 μg/L时,应警惕可能为SPNP。

  • 标签: 儿童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坏死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29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坏死肺炎组(154例)和非坏死肺炎组(137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的独立预测指标,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找到各指标诊断价值最大的cut off值。结果2组在性别及年龄分布、入院前病程、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坏死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8.3~1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40±0.115,C-反应蛋白(CRP) 44.2(21.2~72.0) mg/L,红细胞沉降率55(35~80) mm/1 h,降钙素原0.19(0.08~0.60) ng/L,D-二聚体2.63(1.62~3.79)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456(340~665) U/L,血清白蛋白(35.6±4.3)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121例(78.6%),灌洗液脓性浑浊75例(48.7%),大量分泌物栓塞119例(77.3%);非坏死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7(6.9~1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60±0.127),CRP 15.9(7.5~34.3) mg/L,红细胞沉降率45(30~60) mm/1 h,降钙素原0.10(0.06~0.20) ng/L,D-二聚体0.69(0.46~1.24)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314(250~419) U/L,血清白蛋白(38.9±3.7)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53例(38.7%),灌洗液脓性浑浊20例(14.6%),大量分泌物栓塞76例(55.5%)。2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为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749、0.858、0.699。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的cut off值分别为53 mm/1 h、335 U/L、1.36 mg/L。结论红细胞沉降率≥53 mm/1 h、血清乳酸脱氢酶≥335 U/L、D-二聚体≥1.36 mg/L及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均是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的早期独立预测指标,其中D-二聚体的价值最大。

  • 标签: 坏死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 D-二聚体 支气管镜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坏死肺炎(N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不同病原学NP的临床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国13家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94例NP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年份分为2008至2011年、2012至2015年、2016至2019年3组,根据地域分为南方和北方,分别比较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分为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单一细菌感染组,进行临床特征和炎症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结果494例NP患儿(男272例、女222例)年龄4.7(0.1~15.3)岁,其中494例NP中病原菌不明确147例,病原菌明确347例。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支原体238例,肺炎链球菌6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1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流感嗜血杆菌10例,腺病毒10例,流感病毒A 7例。3个年份组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2016至2019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高于2012至2015年组[52.1%(197/378)比36.8%(32/87),χ²=6.654,P=0.010],2012至2015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与2008至2011年组[31.0%(9/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14,P=0.575)。南方组与北方组患儿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北方组肺炎支原体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0.5%(92/152)比42.7%(146/342),χ²=13.409,P<0.01],而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则低[7.9%(12/152)比14.3%(49/342),χ²=4.023,P=0.045]。单一肺炎支原体组(200例)与单一细菌感染组(98例)均以发热(分别为197、98例)和咳嗽(分别为200、96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一肺炎支原体组较单一细菌感染组胸痛症状更常见[17.0%(34/200)比6.1%(6/98),χ²=6.697,P=0.010],而气促、喘息症状更少见[16.0%(32/200)比60.2%(59/98),4.5%(9/200)比21.4%(21/98),χ²=60.688、20.819,均P<0.01];单一细菌感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高于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7(1.0~67.1)×109/L比10.5(2.5~32.2)×109/L,122.50(0.5~277.6)比51.4(0.5~200.0)mg/L,2.13(0.05~100.00)比0.24(0.01~18.85)μg/L,Z=-3.719、-5.901、-7.765,均P<0.01]。结论我国儿童NP病例逐年增多,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我国儿童NP的重要病原体。NP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和咳嗽常见,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 标签: 坏死 儿童 肺炎,支原体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坏死肺炎(NP)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69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细菌感染NP 27例(细菌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感染NP 42例(肺炎支原体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及随访等。结果两组肺部啰音率、呼吸音减低率和总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气促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7.8%(21/27)比14.3%(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0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出现坏死时间明显早于肺炎支原体组[(14.5 ± 4.2) d比(21.7 ± 6.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细菌感染组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0.4%(19/27)比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吸氧率和胸腔闭式引流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88.9%(24/27)比35.7%(15/42)和25.9%(7/27)比11.9%(5/42)],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PCT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肺炎支原体组[(12.8 ± 4.1) d比(9.2 ± 2.0) d和(10.5 ± 2.5)d比(7.6 ± 1.9) d],支气管肺泡灌洗率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25.9%(7/27)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坏死病灶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NP相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NP临床过程严重、坏死时间出现更早、病程更长,但经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患儿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儿童 肺炎 细菌感染 支原体,肺炎 对比研究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坏死肺炎(NP)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69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细菌感染NP 27例(细菌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感染NP 42例(肺炎支原体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及随访等。结果两组肺部啰音率、呼吸音减低率和总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气促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7.8%(21/27)比14.3%(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0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出现坏死时间明显早于肺炎支原体组[(14.5 ± 4.2) d比(21.7 ± 6.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细菌感染组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0.4%(19/27)比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吸氧率和胸腔闭式引流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88.9%(24/27)比35.7%(15/42)和25.9%(7/27)比11.9%(5/42)],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PCT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肺炎支原体组[(12.8 ± 4.1) d比(9.2 ± 2.0) d和(10.5 ± 2.5)d比(7.6 ± 1.9) d],支气管肺泡灌洗率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25.9%(7/27)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坏死病灶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NP相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NP临床过程严重、坏死时间出现更早、病程更长,但经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患儿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儿童 肺炎 细菌感染 支原体,肺炎 对比研究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O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间质来源疾病。在胸部CT上,OP主要表现为实变和/或结节伴支气管气相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以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和胸膜下分布为著,还可见"反晕"征、条带状实变和小叶间隔旁实变等特征,可以呈现"游走"性。OP的诊断是在影像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和病理的综合性评估。

  • 标签: 机化性肺炎 胸部CT 肺损伤 实变 "反晕"征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病毒性肺炎临床诊断价值,文章探讨了CT检查后的胸部CT影像特征及其具体作用。方法 本院选择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的普通组、对比组,需要针对两组患儿分别落实胸部CT扫描,针对两组患儿的胸部影像CT特征和病变部位差异进行对比。结果 普通组患儿的胸部CT磨玻璃影和扇形薄片影的比例相较于对比组明显提升(P<0.05),而剩余的胸部影像特征指标与对比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普通组患儿发病后,肺间质和双肺的病变比例相较于对比组明显提升(P<0.05),而肺实质部位病变发生比例相较于对比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儿童病毒性肺炎临床诊断治疗的过程中,CT影像检查能够全方位展现其肺部影像特征,配合临床检查指标,能够有效地判断患儿是否存在病毒性肺炎,以此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病毒性肺炎 胸部CT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坏死肺炎乃是当前临床中一种较常见且严重的肺部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晰,对患儿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前,此病的主要类型有细菌性坏死肺炎(BNP)、肺炎支原体坏死肺炎(MPNP)等,且许多研究指出此些疾病的预后与炎性因子、B型利钠肽等指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故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细菌性坏死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 B型利钠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儿童急性坏死脑病(ANEC)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头部影像学变迁及预后随访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临床诊断为ANEC的13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中位数为30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头部影像学资料,并对存活患儿进行电话随访。结果13例患儿入院前均有发热和抽搐症状,发热距离出现意识障碍的时间中位数为48 h,头颅磁共振成像呈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13例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3例中死亡7例,随访5例,身高、体质量发育同健康儿童,免疫力正常,1例运动智力同健康同龄儿,儿童整体表现分类量表评分良好,余4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均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结论ANEC多发生于冬季和年幼儿,病情进展迅速,发热抽搐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死亡率高;早期头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存活患儿多遗留后遗症,多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经系统康复治疗后远期效果良好。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脑病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儿童坏死肺炎临床危重病及难治病之一,属中医"喘病""咳嗽""虚劳"等范畴。许彭龄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但伤及脾、肾,其中与脾尤为密切,多因肺脾功能失调所致,应从肺脾同治入手,还应重视脾阴,遣方药简力专,且善用"甘酸合化为阴、辛甘发散为阳"原则,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一则及临床思路与用药分析。

  • 标签: 名医经验 儿童坏死性肺炎 许彭龄 调理肺脾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AI辅助胸部CT诊断病毒性肺炎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1年06月-2022年06月期间,选取96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胸部CT诊断和AI辅助胸部CT诊断,以临床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结果 AI辅助胸部CT诊断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准确率均较高,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I辅助下,可明显提高胸部CT诊断诊断效率,明确病毒性肺炎疾病,为临床提高参考。

  • 标签: AI辅助 胸部CT诊断 病毒性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高龄老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T 影像特点及护理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46 例 85 岁以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高龄老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灶分布、密度、范围等 CT 表现多种多样,多合并胸腔积液,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多数能吸收好转。结论 肺CT检查是诊断高龄老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高龄老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 X 线计算机 社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的CT表现。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5例接受胸部肿瘤放射性治疗后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将其CT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针对患者胸腔内肺部的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33例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其中6例在放射性治疗后第37~40天发病,9例在放射性治疗后第41~50天发病,18例患者在放射性治疗后第51~90天发病。另外12例患者肺炎发生在慢性期。对患者因胸部肿瘤而接受放射性治疗产生的放射性肺炎进行CT检查后可以看出,患者的肺炎处于急性期时,其病灶边界较为清晰或不清晰,属于实变影,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而处于慢性期时,其病灶边界清晰,可见明显的条状阴影和网格影,肺气肿症状明显,横膈上移,纵隔平移,肺部轮廓可见塌陷。结论CT检查能够有效鉴别胸部肿瘤放射性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为相关治疗人员提供可靠依据,帮助其确定患者病情。

  • 标签: 胸部肿瘤 放射治疗 放射性肺炎 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坏死脑病(AN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41例ANE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41例患儿中,男23例,女18例;起病年龄(4.4±3.2)岁。41例患儿前驱感染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分别为20例(48.8%)、19例(46.3%)];前驱感染后迅速出现急性脑病[29例(70.7%)≤2 d],32例(78.0%)出现昏迷,32例(78.0%)出现惊厥,27例(65.9%)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较少出现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8例(68.3%)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41例(100.0%)丘脑病变,34例(82.9%)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31例(75.6%)脑干病变,26例(63.4%)基底核病变,20例(48.8%)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病变,18例(43.9%)小脑病变;典型头颅MRI表现为表观扩散系数图上丘脑呈"三色模式"或"双色模式";MRI随访≥6个月显示,出血、囊变、萎缩随病程动态变化。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38例(92.7%)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7例(17.1%)死亡,存活34例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儿童ANE是一种特殊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头颅MRI具有典型影像学特点并随病程动态演变,该病治疗方法有限,预后欠佳,幸存者多遗留轻重不一的神经功能障碍。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脑病 儿童 临床特征 磁共振成像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