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笔者医院进行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其中实验组患者进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透析次数、存活率)及患者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共透析治疗145次,患者的存活率为93.3%;对照组患者共透析132次,患者存活率为80%。治疗后实验组只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APTT值无显著差异,治疗后APTT值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生存率高,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小,效果显著,对患者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ILM)剥除手术对于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经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且均为单眼。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27±8.37)岁。患者均进行BCVA、频域OCT检查、屈光度、眼轴长度(AL)测量。BCVA检查使用Snelleen视力表,记录时需将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术组(甲组)以及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乙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与17例17只眼。对不同干预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8±0.23、0.63±0.19,且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t=6.528/9.249)。手术后,甲组、乙组患眼平均CET为126.24±36.58μm、134.29±25.31μm,且与手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t=10.158、8.672)。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手术,能够使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值得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方法13例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10mm)患者共16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基质(BioOss)。术后即刻及二期复诊时拍摄CBCT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两者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7.95-12.97mm,平均10.37±1.61mm;术后修复完成时间从4-10个月,平均6.0±1.76个月;术后复诊拍摄CBCT时间3-6个月,平均4.31个月,复诊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5.83-15.24mm,平均10.07±2.31mm;与术后即刻相比,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改变幅度从-2.12-5.32mm,平均降低0.30±1.84mm,占术后即刻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短期内大部分位点植骨高度降低,少部分位点植骨高度增加,总起来说植骨高度稳定无显著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度近视伴硬核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高度近视伴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组,其均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其中对照组同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实验组则同时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比2组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2组术后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视力≥0.5的几率相比,差异较小(P>0.05);实验组并发症几率(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几率(56.00%),P<0.05。结论高度近视伴硬核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视力水平,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进行治疗,并研究两种方式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病例选取的时间段为2021.9-2023.9,以60例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为分析对象,给予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划分组别后,使60例患者形成各30例对照组、观察组的局面,治疗中分别给予玻璃体切除术以及内界膜剥除术、前者基础上增加内界膜翻转填塞术,由此分析两组人员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眼压情况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数据更为理想(P<0.05)。 结论:对于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来说,治疗中给予玻璃体切除及内界膜反转填塞可获取理想效果,两种方式联合应用有助于视力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甄选对象于医院眼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合计88例(88眼),甄选时间2021年09月-2022年08月,全部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在此之上按照分组依据:计算机单双数分配法,44例患者数据录入对照组资料库,执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4例患者数据录入观察组资料库,执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不同干预法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组间参数差距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与球差、RMSh波前像差数值结果更优,P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脑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脑卒中并发时,通过医生及时对患者的确诊,能有效的拯救患者的生命。本次实验探析CT与MRI在脑卒中患者确诊手段中的临床价值与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2020年1月-2021年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脑卒中患者100例,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再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再由主治医生结合患者的检查报告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数据差异,包括明确诊断人数,疑似人数,漏诊人数和诊断符合率。结果:通过CT检查的患者:明确诊断75例、疑似病例15例、漏诊病例10例、诊断符合率75%;通过MRI检查的患者:明确诊断85例、疑似病例10例、漏诊病例5例、诊断符合率85%;CT联合MRI检查法:明确诊断95例、疑似病例3例、漏诊病例2例、诊断符合率95%。MRI检查法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检查,对脑卒中患者的确诊判断相对准确,CT联合MRI检查法诊断符合率更高,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 :由此得知CT联合MRI检查法的准确率显高,在脑卒中患者的确诊判断中,其有效、可靠,可为临床确诊与治疗上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