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1867-1870年,王韬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出访并旅居欧洲的知识分子,随后出版《漫游随录》。王韬对欧洲民俗积极体验,形成许多理性认识。王韬对欧洲城市的现代性日常生活进行体验,对欧洲的城市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活进行参验,并在异文化下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宣传儒家文化。王韬对欧洲民俗的体验认识,对他个人思想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同时具有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双向文化交流意义,值得我们珍惜与重视。

  • 标签: 王韬 《漫游随录》 欧洲民俗体验 儒道西传 欧游影响
  • 简介:《佛教南传之路》在中国日本出版胡博综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所著《佛教南传之路》最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日本雄浑社分别于中日两国出版。佛教造像于何时,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初传中国的“汉化”进程及面貌如何?这是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十分关心重视的课题。由...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和日本 中国南方 佛教文化 佛教遗物 犍陀罗
  • 简介: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阐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持有的态度,并对非遗的现状保护遇到的困难加以解析,以浙江非遗戏剧的保护的成功举措为例,以期对本地非遗的保护工作有所启发借鉴.

  • 标签: 非遗濒危项目 抢救与保护 探索借鉴
  • 简介:墓志作为重要的随葬品,在两晋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考古类型学对这一时期墓志形制的分析表明,墓志来源于墓碑,但到东晋逐渐脱离了墓碑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样式。而文献的讨论进一步描绘出形制背后的礼制内涵,可知墓志是在西晋开创的,产生时便具备等级性,而东晋时期由于墓碑复兴,导致墓志地位下降,作为普通随葬品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形制变化的原因。

  • 标签: 墓志 两晋 形制 等级性 变迁
  • 简介:1990年8月21日至24日,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杭州隆重举行,会上收到了70多篇论文,其中相当一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大会主办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等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允准,本刊选择其中的一分予以发表.在此,特向大会主办者海内外作者深表谢意.今后,本刊还将陆续刊载会议的部分论文.

  • 标签: 日本列岛 百越 考古资料 陶器 弥生文化 铸块
  • 简介:<正>一陈、隋之际,随着中国历史由长时间的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已经传播了大约五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也在酝酿着统一的趋势。由此形成的隋唐诸宗派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呈现出宗派林立的状况,但各宗内部无不是想以自己的理论统一庞杂的各种学说。谋求融合统一是隋唐佛教各宗派的主观愿望。这种倾向突出地表现在当时流行的大乘

  • 标签: 天台宗 天台山 中国佛教 日本 韩国 《佛祖统纪》
  • 简介:我在《中国南方猎首古俗试探》(以下简称《试探》)一文中认定:猎首习俗曾经广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民族之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猎首民族的猎首活动中,还伴随着制作人头形象的行为;这种人头形象制品,不仅作为猎首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存在,还常常是我们认识、甄别猎首文化的指示物.本文试图进一步论述猎首习俗在中国的起源演变情况,谬陋处请教正.

  • 标签: 民族 起源 头形 首文 首行为 首柱
  • 简介: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各自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以马塞尔·莫斯为代表的“总体呈现”理论,民俗学发展出了以迈克尔·欧文·琼斯为代表的“物质行为”理论。前者强调物的社会性,后者强调物的文化性、传承性对人的关注。“物质关系”借鉴两理论的优长,视物为人类实践的中心环节,并将其置于由自然生态、物、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讨论,以此展开人和文化的整体研究。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则是在“物质关系”理念下,提出的作为物或物学研究之基础一——物质文化民族(俗)志考察撰写的基本框架。

  • 标签: 物质文化 物质行为 物质关系 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物学
  • 简介:<正>一、命名方法方法规定了本院所藏瓷器标准化命名的顺序与内容.本方法的编写着重考虑到电脑检索的方便,也照顾到其它方面因素.本方法的编写参照采用GB1.1——87《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局1987—01—28发布1987—1O—01实施·中国标准局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博物馆藏中国产瓷器编目卡的正式全称定名.2、方法的基本构成

  • 标签: 官窑 瓷器 命名方法 南京博物院 天青釉 标准化
  • 简介:一、法国西部民俗资源的保护利用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大区位于大西洋东岸,是法国海岸线最长的一个地区,当地起伏的丘陵又是农牧业的重要基地.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保留了大量的民俗资源.有一些典型的村落城镇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因为城市化的冲击而逐渐衰落废弃.为了保护利用这些资源,法国政府从七十年代开始,以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思路,对一些典型的民俗资源进行保护,并逐步将其开发成社会教育基地旅游资源.其具体做法是:

  • 标签: 法国 日本 民俗资源 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 政策措施
  • 简介:<正>自本世纪三十年代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后冈、西北冈、小屯等地点发掘出土商代马车实物遗迹后,古史传说中的商人“乘马”,即商代已使用马车的问题,便为确凿的考古事实所首肯.随着甲骨文、金文的出土释读,尤其是解放后殷墟内大司空村、孝民屯、白家坟、郭家庄以及殷墟以外个别地点等一大批商代马车遗迹的发现发掘,使人们对商代马车内涵的认识愈趋深入,其中尤值指出的是,由于新中国田野考古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解放后出土的马车遗迹均获得了愈来愈成功的原型剔剥,从而使学术界真正地在实物角度上接触认识了商代马车,使科学地深入地探寻商代马车本来面目的工作成为可能取得硕果.本文拟就现见的商代晚期车马合葬坑的发掘出土资料,结合甲骨文、金文中的一些旁征,并参考有关学者对商代马车复

  • 标签: 马车 民屯 小屯 殷代 伏兔 车马坑
  • 简介:<正>在我求学日本期间,接触到的一些日本学者对中国学界过去简单套用马列主义的理论词句,排斥其他的理论,表现出一种反感情绪.总觉得当今考古理论方法由于多学科的交叉显得非常丰富,而历史现象又是如此地错综复杂……,所以处理资料的角度,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理论就应该更加灵活才好.并对我们过去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牵扯在一起的做法表示费解.1988年6月,日本大修馆发行的《中国年鉴》也批评中国的考古学界采取封闭政策(同时也说考古学界最近已有松动的势头),对中国的考古学学会仍不允许外国学者旁听表示遗憾.该书还特别批评了史学界不重视收集国外的情报,在事实上无视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于是出现:已有的成果得不到利用,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有人在

  • 标签: 考古学理论 山阁 资料管理 译本 学生社 日本
  • 简介:与19世纪偏向于起源论不同,20世纪的民俗学是以变迁过程为中心的民俗学。将变迁过程定为目标的正是柳田国男。柳田排除了起源论,但是他将重点放在了过去的变迁上。柳田国男的民俗学是在野的学问,柳田等研究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投身民俗学,方法论尚未确立,潜藏着种种可能性。1958年,民俗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进入大学,学院派民俗学成立。这是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公共研究机构中再生产的民俗学,形式上得以完善,对柳田国男的方法也进行了恰当的整理并继承下来。但是,研究者没有将自己的问题意识使命感融入其中。20世纪的民俗学包括前半期的柳田国男民俗学后半期的后柳田国男民俗学两个部分。这两者之间,作为在野的学问的民俗学学院派民俗学虽然互相对应,但是都受到柳田国男的制约。尤其是后柳田国男时代的民俗学,虽然以从柳田独立开来为目标,结果却变成强调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研究的无缪性,以向柳田民俗学回归为目标。21世纪的民俗学应该成为从柳田国男那里解放出来的新的民俗学,也就是超越一国民俗学的民俗学。

  • 标签: 在野的学问 学院派民俗学 后柳田国男民俗学 21世纪民俗学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的戏曲音乐要适应时代的审美趋向,首先要解决古装戏音乐唱腔的创新发展;个性化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可以为古装戏音乐写作所用。我们要创新发展古装戏音乐,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 标签: 传统戏剧 古装戏音乐 传承 创新发展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执莲童子是宋代的玉雕中流行的一种造型,为一类风俗题材玉雕,可称"莲孩玉"。本文探讨了宋代这类玉雕的起源定名。

  • 标签: 宋代 莲孩玉 起源 定名
  • 简介:文章通过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的多重视角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地画进行了剖析;撩开大地湾地画的面纱,其与世界各地史前时代广泛存在的男性同性爱型岩画颇多相似之处。

  • 标签: 大地湾 地画 男性 同性爱 岩画
  • 简介:泛民俗现象比比皆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属于民俗学前言问题研究的范围。文章从泛民俗的角度考察茶馆功能的古今变化,目的在于积极推进该民俗事项的健康发展。

  • 标签: 泛民俗 异化和创新 茶馆功能
  • 简介:<正>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天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

  • 标签: 刻划符号 马桥文化 黑陶器 余杭 良渚文化 形符
  • 简介:<正>亚洲象又称印度象,目前野生的亚洲象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及我国云南南部地区.我国除云南西双版纳以外,其它地区野生的亚洲象已经灭绝了.可是在古代,南自两广、云贵,北至中原地区,亚洲象都有广泛的分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生态的变化,再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野生的亚洲象逐步从繁盛到衰退,以至在大部分地区绝灭了,先后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退居到岭南地区.现代仅生活在西双版纳一隅.象的这种盛衰变迁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中气候、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象的盛衰过程,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问题,也涉及到众多的社会科学问题;研究象的盛衰规律有助于探讨我国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古今气候、生态变迁等学术问题.故设此题目,试作论述.

  • 标签: 亚洲象 野象 历史气候 野生象 生态 犀角